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宾虹独特画风鉴赏(图文)

黄宾虹独特画风鉴赏(图文)

黄宾虹独特画风鉴赏(图文)
时间:2014-12-01 09:59:10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山川卧游卷》手卷设色纸本壬辰1952 年作
《无声诗思》手卷纸本
《溪山深处》手卷设色纸本
编者按:作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黄宾虹在绘画上的天赋和艺术成就纵贯古今,难有与之比肩的人。

其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他晚年在总结前人的“五笔法”和“七墨法”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那长短不同的笔触皴法及大小、浓淡、干湿等各种不同的笔墨方式,使作品呈现出浑厚华滋、雄健苍莽的个性风格。

黄宾虹的作品反映了传统山水画在沉寂百年,受到西方文化交流撞击后,呈现出生机勃发、大气磅礴的时代特征。

由于黄宾虹艺术是一种曲高和寡、不为人理解弄懂的纯正艺术,同而不归类雅俗共赏,而在当时无法迎合大众口味不受欢迎。

为此,黄宾虹发出“五十年后方识我”之叹。

但令黄先生始料不及的是,在他去世五十多年后,绘画成就不
仅已逐渐为世人所重视,而且在全国上下掀起了“黄宾虹热”,他的画竟成了临
摹抄袭的重灾区,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名师培训班,大多导师都效法他的画风,再把这种画风传授给一拨又一拨的学生们,把山水画坛搞成了全国山河一片“黑”。

但这些导师们对黄宾虹艺术内涵,特别是黄宾虹怎么回事是一知半解,
更谈不上能达到黄宾虹那样的艺术境界和高度。

他们只是抓住了黄宾虹画风容
易摹仿的特点。

但黄宾虹画风里那潇洒简远,天真烂漫、逸趣无尽、散发着无
限的审美情蕴的特殊气息的韵味是永远也难以模仿的。

学画直接取法黄宾虹风
格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培训班里永远不会出大师,真正的艺术是符号,而不是
别人的翻版。

真正的大名家那有办班的。

学习黄宾虹的艺术,不能在形而上下顾盼,应该学习他形而上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对传统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扬弃精神。

作为生活在当下的我辈,要有
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唯如此,才是对黄宾虹艺术的真
正学习和弘扬。

学习传统国画,第一步应是临摹,“传移模写”为六法中的一法,这是老祖
先传下来的一个法宝,第二步是写生,师法自然,第三步是创造革新。

如一个
从事绘画的人,仅以模仿他人,全盘照搬,模拟不化,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

潘天寿曾指责“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模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
耀祖者,是一笨子孙”。

齐白石更是语出惊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狠狠
地道出了专以模拟为能的危害。

学画习黄宾虹画风本无可厚非,但要在艺术上
取得成就,只能事倍功半,学无所成,仅得皮毛而已。

我认为,黄宾虹画风可
赏不可法,这是他独特画风所决定的。

重要一点在于他在艺术上是穷其一生精力,大器晚成的集大成者。

任何人在国画上学黄宾虹都不可能成大气候,这是
这一特殊风格限制。

黄宾虹的画一学就像,一像就死,因为他的风格太偏激,
而这种偏激性已经到了临界点,只能有其一不可有其二的。

如学习国画早期临
摹那些程式化的山水,具有包容性可塑性,从临摹开始打好基础,再融会贯通
去创新,容易进去也容易出来。

这是因为这种包容性可塑性保证能做到由一到
二到三的可持续发展。

而黄宾虹画风是没有程式的偏激性,进去容易出来难。

他的主要特征是从
有法到无法,从神格到逸格的演化,再达到人格内核的真正外化。

他晚年病目
后的信手所为,恰是他艺术功力修养的自然流露,其境界之高远,远不是常人
所能企及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黄宾虹画风是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相融相通的。

他是一生深究书法递变形演,演化之体态,悉心钻研,苦心探源,而悟出
的积点成线、石如飞白木如籀的奥秘。

也正如此,学黄宾虹画风是很难学到真
谛的。

一句话,黄宾虹艺术是从童子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的艺
术是苦难玉就的。

没有黄宾虹那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就不可能学到黄宾虹艺术的神髓。

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历来讲究笔法,墨法的程式化锤炼,这种陈陈相因的思维定势造成中国艺术的重复和单调,致使中国艺术缺乏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艺术应有的嬗变活力,而黄宾虹艺术里那种横涂竖抹造成的“视觉符号颠覆视觉规范”所带来的多义性,阐释出多样化与开放化,而与传统大相径庭,是属于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空的“现代派”。

其作品里流露的思维取向,为中国画坛带来新鲜的视觉和别样风范。

他是公认的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新国画的开拓者,他突出的贡献在于,在当时画坛弥漫着一股仿袭泥古,重复僵化,死气沉沉的颓风之下,而力挽衰败已极的中国画。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