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图基本概念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了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该如何选取队员?
这里组数为8组,组距为3.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像以前一样对数据整理,对落在每个小组内的身高的人数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二、因此相对以前知识,解决新问题我们引入了以上知识点,总结如下:
1、组距,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注意≤和<的区别,各组的数据取值范围是连续的但不能有重合。
授课章节
10.2.1直方图
授课班级
7年级2班
授课课时
一课时
授课形式
探究式与启发式
授课题目
《直方图》
使用教具
硬件:多媒体一体机
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其它: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第二部分内容,学生们在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后进一步掌握新的统计工具,即和以往的过程相似,又有新的要求和不同。教学过程中需要练习前面,区别不同,明确新知识要点。
5.7
6.0
5.5
6.8
6.0
6.3
5.5
5.0
6.3
5.2
6.0
7.0
6.4
6.4
5.8
5.9
5.7
6.8
6.6
6.0
6.4
5.7
7.4
6.0
5.4
6.5
6.0
6.8
5.8
6.3
6.0
6.3
5.6
5.3
6.4
5.7
6.7
6.2
5.6
6.0
6.7
6.7
6.0
5.5
6.2
6.1
5.3
6.2
6.8
6.6
任务目标法、小组协作法、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法、观察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任务挑战
展示任务
教师展示内容,提出任务要求。
探讨尝试
学生积极探思考,亲身体验,总结结论,问题和以往的统计不同,没有明确的分组,数据更杂乱。
导入新课
1、对于问题中的要求,该如何通过统计方法去帮助分析。
3、提出问题:该如何分析数据呢?
2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本问题中我们做等距分组,吉林各组的组距相同,我们从最小值起,每隔三作为一组,那么由于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
所以将数据分为8组来整理数据(每一组不再是单一的具体身高值,而是一个数值接近的身高范围):149≤X<152,152≤X<155...,170≤X<173。
四、形成概念
一、对于该问题中的数据,我们不必对每一个不同的身高数据都分成一组去统计数量,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某一个身高范围内的人数是多少就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该如何在数据统计表中对身高数据分组。
该如何分组呢?
我们可以按下面步骤来实现分组: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23,说明身高变化范围是23。
2、分组数量由组距决定,但也不是一定的,没有固定标准。要凭借经验和具体问题要求来决定。将数据分组,通常数据越多,分组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为5-12组,可以根据分组数量来决定组距。
3、因为列表时统计的是频数,所以统计数据的表格为:频数分布表。
3、整理数据.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2、为了了解需要对身高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那些身高范围的同学比较多,需要整理数据,该如何整理呢?和前面课堂的问题相比,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不同而无法解决问题?
三、探究新知
问题反馈
该问题直接按不同身高分类统计有一下不适问题:
1、各个不同身高人数都不多,
2、分的组又太多,
2、按上面的过程分析的统计表不能很好的帮助解决选拔问题。
4.7
5.7
5.7
5.8
5.3
7.0
6.0
6.0
5.9
5.4
6.0
5.2
6.0
6.3
5.7
6.8
6.1
4.5
5.6
6.3
6.0
5.8
6.3
1请计算上面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得差
2请自己选择合适的组数对数据分组,并确定组距。
3请列出数据的频数分布表
六、总结课堂
1、举例说明,频数、组距的概念。
2、组距与组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直方图的相关概念,为画直方图统计分析做准备。
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巩固学生对数据统计知识的掌握
2、掌握新的统计知识,为绘制直方图作准备
3、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直方图各个概念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直方图各个概念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方法
149≤x<152
丅
2
152≤x<155
正一
6
155≤x<158
正正丅
12
158≤x<161
正正正丅丅
19
161≤x<164
正正
10
164≤x<167
正
8
167≤x<170
一
4
170≤x<173
丅
2
从频数分布表中可以轻松的分析得出,身高在155≤x<158
158≤x<161、161≤x<164的三个组人数最多,一共有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至164(不含)cm的同学中挑选参赛的同学。
二、探究问题 人员选拔
展示任务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身高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如下: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1Βιβλιοθήκη 8158158159
167
七、布置作业 强化练习
书面作业
教课书150页练习题10.2.第(2)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实际问题出发,采用探究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将生活实践结合学习成果应用于数学问题中;同时学生逐步理解、领会并掌握新的数学方法。协作探究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与进步;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出问题,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的问题得到解决。
五、知识的灵活运用
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单位:cm)如下表:
6.5
6.4
6.7
5.8
5.9
5.9
5.2
4.0
5.4
4.6
5.8
5.5
6.0
6.5
5.1
6.5
5.3
5.9
5.5
5.8
6.2
5.4
5.0
5.0
6.8
6.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