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
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
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
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
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第四章的第四节,从民族体育到奥林匹克竞技。
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
但是,当代国际体育一旦形成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便表现出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种种差异,进而产生冲突、消长、生灭、融合、共存等种种复杂的情况。
西方文化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无视其他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价值,并且蛮横地剥夺其生存的权利。
在初始阶段,民族体育抗拒西方体育,是试图摆脱其征服。
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民族本身的衰亡而衰亡,另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陷入艰难困境之中,他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
为何近现代体育主要是西方体育在国际体坛占统治地位?原因很简单: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获得巨大效益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德、法等国,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而初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美国,待自己强大以后,体育文化随经济地位提高而倒灌输出,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风靡全球。
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而东方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发展契机,只能够被动接受。
而第五章中还针对人类的种族、文化、性别、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其竞技水平的影响。
在体育和竞技中对人种、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训练和比赛的环境、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
分别从肤色,形态,环境等因素解释了正是高水平竞技的成绩和记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的根源。
世界上既有人种差异存在,就必然有形形色色的种族问题产生,体育人类学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种族差异,发掘各人种身体活动的巨大潜能,使人类整体走向健康。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绪论一章对于体育人类学是门交叉学科,对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开门见山的讲体育人类学,这样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人类学慢慢的渗透到体育人类学,使得下面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报告。
篇二:结构人类学读后感《结构人类学》我读的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这本书是分上下册的,这是这本书的上册,还有一本下册是和这本一样厚的。
首先介绍下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这位大师,他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
生于1908年,法国人,国际著名人类学家。
青年时代爱好哲学,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
2009年去世,享年101岁。
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
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结构人类学》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书名分开看,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结构主义呢,是由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
这本书,我读了差不多有半本了,第一部分语言与亲属关系编作者提出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
他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这个舅甥关系我觉得它不如前面三种关系重要,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介绍,我不太理解这种关系。
第三部分《巫术与宗教编》研究的是巫术的结构,它发挥功能的机制和效应,我对这部分和下册的神话和仪式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巫师和巫术这部分,它提到一点,巫术的效力是以信以为真为条件的,而且他有三个互为补充的方面:首先,无视相信他的技术的效力;其次,巫师所治疗的病人——或者说受其迫害的无辜者——也相信它的威力;最后,犹如一个引力场那样时刻发挥着作用的公众舆论的信念和要求,巫师和他的病人之间的关系受到这一引力场的规定,而且身处其中。
第四部分《艺术编》中,他介绍了北美西北海岸、南美的卡杜维奥印第安人、新西兰毛利人和中国,这几个地区是隔着海隔着山的,但在在其艺术中都运用裂分表现手法。
什么是裂分呢?举例。
至于产生这个四个地区都出现裂分表现手法的原因呢,貌似是由于这种图案象征着一种权威。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是由文化关系构成的,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
这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因素--信码(符号),不同的思想型式或心态是这些信码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
他试图找到对全人类的心智普遍有效的思维结构及构成原则。
除了这本《人类结构学》,我还在网上下了一本《忧郁的热带》,刚开始看的,这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几个最原始部落里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他把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相比其他作品的艰涩难懂与少人问津吧,《忧郁的热带》这本自传体游记民族志,文笔流畅优美,充满诗意,挺有意思的。
篇三: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或许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旅游活动。
当然,这种“旅游”更恰当的来说可以称之为旅行。
因为这里所说的旅行与现代旅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旅游是旅行的一部分。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旅行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如何来相互传播,相互交融的呢?答案是旅行。
旅行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充当了媒介,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首先书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阐释旅行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旅行对于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比如说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两种假说:其一,“走出非洲说”;其二,“多元说”。
“走出非洲说”即主张今天所有人类的祖先在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渐次分布到世界各地。
“多元说”是建立在古猿和人类化石证据之上的,认为人类不仅仅产生于非洲大陆,世界各地本就有人类群体分布。
但是,无论是“单元说”还是“多元说”,旅行与人类历史进程都是脱不了关系的,人类为了获取更为满意的生活物资和居住条件,也会进行迁徙,这也是一种旅行。
在古代,各条商路的开辟,壮大了旅行的队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为例: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西域各国带去了大汉的文化,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让许多国家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再到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旅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近代历史中,旅行促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殖民战争来进行的,这种旅行模式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仅为现代人类文明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追求——对资本的渴望。
而到了当代,全球化程度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政治因素以及交通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限制也随着变小,旅游已经渐渐变成了一项很普遍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第一节提到了“内部东方主义”这一词,何为“内部东方主义”?宗教学家贝科其.海登提出“内部东方主义”,认为东方人里也有把其他不同的东方人看作是一种原始或者落后的“他者”现象。
这种说法揭示了现下旅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游客在旅游中抱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时求“异”,致力于开发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异”成为被展示的重点对象,最终导致一般的主流民众建立起了一种这样的印象——“落后与进步”的反差,“野蛮与文明”的对比,但其实很大程度上这种认识都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
总的来说,第一节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旅游时全球化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情调。
”旅游的来源是人们的一种天生感知,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重视如何打造“游客的凝视”,即要注重游客的旅游期待与可能的目光聚焦,怎样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游客,这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由此出发,“内部东方主义”即出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不能不说是在打造“游客凝视”中所产生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里被当成“他者”,开发者利用他们的“异”来吸引游客,他们的“落后”成为了卖点,这是今天旅游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书中第二节的主题是:“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现范式。
何谓“民族志”,它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而旅行,则是指一种离开自己常住地,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异己的文化空间的一种行为,它表现为在异质空间进行转换和交流的契机,也是建立各种关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