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决策的限制性因素科学分析

影响决策的限制性因素科学分析

影响决策的限制性因素科学分析
[摘要] 面向未来的决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影响未来决策方案实施的各种因素被称为限制因素。

如何科学预见和把握未来环境中的各种限制因素,是决策中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通过对限制因素的范围、特性及影响程度的分析,旨在增加决策科学性和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以减少决策失误。

[关键词] 决策;限制因素;分析
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我们把未来客观环境中影响决策方案实施的各种因素称为限制因素。

在决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和评选过程中,能否对未来环境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做出科学的预见,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是关系到决策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性问题。

但是,由于未来情况是极其复杂且又不断变化的,要准确地把握限制因素,就必须对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这一点对长期战略决策尤为重要。

一、影响决策方案的客观因素
在尚未找到哪些因素属于我们所制定的决策方案的限制因素之前,应该把所有可能对决策方案构成影响的客观因素都纳入分析研究之列。

只有这样才能对限制因素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防止主观片面性。

因此,首先必须清楚可能对决策方案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各种资源要素,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

1. 人力资源,指企业职工队伍和领导班子状况,包括人员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的数量等。

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2. 财力资源,指企业的资金供应情况,包括数量、供应渠道、可靠程度等。

财力资源是企业的经济命脉。

3. 物力资源,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包括材料和货源的供应、质量、价格、时间以及物质装备情况。

4. 技术资源,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潜在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5. 信息资源,指企业的信息开发情况,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沟通是否迅速等。

信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

除此之外,还包括把各生产要素合理地联系起来的组织方式和各种组合形式,内部因素属于企业的可控因素。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外部环境。

从系统论角度看,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和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既要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各种资源和信息,同时也输出商品、劳务或信息,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运动中求得自身的平衡。

外部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
1. 市场环境,指市场供求状况、购买力水平、同类产品竞争情况、原材料供应情况、流通渠道等。

2. 经济环境,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状况等。

3. 技术环境,指社会技术水平现状和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迅速获得新的技术信息并予以采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4. 政治环境,指政治制度、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形势的稳定性。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必须按国家政策和计划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决策方案也必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5.社会因素,指社会观念、社会风气、道德习惯、风俗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方案的实施。

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对外部环境产生某些影响,但并不能根本改变客观环境,因此,外部因素属于企业的不可控因素。

二、限制因素的分析程序和方法
对于限制因素的分析,按其逻辑顺序应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现限制因素。

即从所有可能对决策方案产生影响的诸因素中找出限制
因素。

以上所列因素只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只有对某个具体决策方案构成妨碍和制约的因素才是限制因素。

寻找限制因素,是分析和研究的关键,不能发现限制因素,则下一步工作无法继续进行,限制因素越清楚,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就越强,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就越大。

如果限制性因素不能全部找出,遗漏的因素就可能是决策方案的致命隐患。

寻找限制因素,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之以定量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定性研究,可以对影响决策方案的各种限制因素进行全面的反映,从而明确地表现出决策方案同限制因素之间,以及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复杂的表面关系中找出其本质的内在联系。

要深入调查研究,集合各方面意见,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出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集合意见法、征询专家意见法、调查预测法等方法进行。

对于一些需定量化的问题,应采取数学分析的方法予以解决。

二是分析其影响程度。

要进一步分析各限制因素对决策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区分出哪些是主要限制因素,哪些是非主要限制因素,抓住主要矛盾。

对于对决策方案影响程度极小,无足轻重的因素,根据情况可忽略不计;但对于对决策方案的实施起着重要制约作用,能决定决策方案成败的关键因素,则必须认真对待。

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数量上对各限制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和度量,从而精确地计算出每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区分出主要因素和非主要因素。

对于不能定量化的质量因素,则应按其重要性加以评价,把可能产生的后果同利用数量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排列出每种限制因素的主次地位。

三是采取对策。

根据决策方案限制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具体对策。

努力使决策方案适应客观条件的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修订方案、补充方案、另选方案或拟订新方案等不同处理。

三、限制因素的特性分析
根据辩证的观点对限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客观因素对决策方案的限制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并因决策对象、决策方案、实施时间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

限制因素具有如下特性:
1. 对象性。

同一客观因素并非对所有方案都是限制因素。

即对甲方案构成限制作用的因素,对乙方案则不一定起限制作用。

如某企业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新建车间,投产后效益较高,但需要资金较多;二是改建原有车间,虽效益不如前者高,但投资较少,企业能够解决。

那么企业资金短缺这一客观因素对前者构成限制作用,对后者则不然。

2. 层次性。

同一限制因素对不同方案的限制作用程度不同。

对某一方案是主要限制因素,对另一方案则可能是次要限制因素。

3. 动态性。

限制因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或消除。

客观条件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一时期对一个决策方案起决定作用的限制因素,在另一个时期对同样方案就可能不是限制因素,如原材料供应紧张可能是某一时期的主要问题,但当原材料供应趋于缓和以后,就不再是限制因素了。

4. 依存性。

一个限制困素以另一个限制因素的存在为前提,一个因素被改变,则另一个因素也随之消除。

如某方案同时存在销售问题和资金紧张两个制约因素,如果销售问题得以解决,产品不再发生积压,资金也就周转回来了,这里一个是主要因素,一个是从属因素。

5. 替代性。

一个限制因素的消除同时会伴随着另一个限制因素的产生。

如设备陈旧是一个方案的限制因素,如果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新设备,则又会发生资金困难,如果用贷款来补充资金,则又会增加利息支出,增大成本。

6. 孪生性。

两个限制因素互相制约,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孪生关系,必须同时采取措施解决。

如技术力量和设备同是限制因素,仅解决技术力量问题,没有相应的设备不能发挥技术力量的作用。

同样有了先进的设备,没有技术力量也不行,二者应同步进行。

以上特性分析说明,限制因素中存在极为复杂的关系,必须全面、细致地进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