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爬行类共同具有的特征:
1、缺乏皮肤腺,干燥。
2、鸟羽与爬行类鳞片表皮角质层产物。
3、头骨单枕髁。
4、后肢的踵关节位于两列跗骨之间,形成跗间关节。
5、盘状卵裂,尿囊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尿酸。
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高而恒定体温,减少了对环境依赖性。
2、迅速飞翔的能力,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连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
好的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的成活率。
5、完全双循环。
保证较高代谢水平和恒温。
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
体形纺锤形,流线型,飞行时可以减少阻力。
(1)体表被羽,有飞羽和尾羽,有羽区和裸区之分。
(2)前肢变为翼,飞羽着生部位。
(3)皮肤松薄,少腺体。
(4)骨骼轻而坚固,为气质骨。
骨块有愈合现象。
胸骨有龙骨突。
锁
骨左右两侧合成V型叉骨,飞行时避免左右乌喙骨碰撞。
(5)胸肌发达,可以增强翅的飞行能力。
(6)无齿,直肠短,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
(7)排泄物为尿酸,不具有膀胱,减轻体重。
(8)具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双重呼吸,提高了呼吸效能。
(9)完全双循环,肾门静脉趋于退化,提高了血液运输的能力。
(10)多数雌性鸟类仅具有左侧的生殖器官,右侧的退化。
减轻体重。
(11)中脑视叶和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调节平衡。
(12)视觉发达,眼可以双重调节。
六、呼吸
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
鸟类具有独特的肺和气囊而构成高效的呼吸器官,并具有独特的呼吸方式而满足鸟类飞翔时高的耗氧量和代谢水平。
(1)肺(海绵状,弹性较小):
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组成:左、右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中支气管向背腹发出很多分支,称背支气管和腹支气管(次级支气管);背、腹支气管借数目众多的平行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互相连接;气体在肺内延一定方向流动,即从背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腹支气管,称为d-p-v系统。
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
由平行支气管辐射出细小的微支气管,是气体交换的部位。
微支气管管径3-10um,外分布毛细血管。
鸟类肺体积不大,但接触气体面积比人肺约大10倍。
2)气囊:
是鸟类特有的呼吸辅助系统,共9个,由单层上皮细胞形成,无气体交换功能。
分为后气囊(腹气囊2和后胸气囊2,中支气管相连接)和前气囊(锁间气囊1、颈气囊2、前胸气囊2,与次级支气管相连接)。
在吸气时一部分新鲜空气经次级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储存,另一部分空气最终进入肺的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后胸气囊1对,位于胸腔后部,前胸气囊后方。
腹气囊1对,位于腹腔内脏之间,与腹腔同长,与股骨内气室相通。
颈气囊1对,由肺前缘发出,位于颈基部,与邻近骨内气室相通。
锁间气囊1个,呈三角形,位于左右锁骨形成的夹角间,有分支气囊进入肱骨、腋下和大小胸肌之间。
前胸气囊1对,位于胸腔中部,肺腹面,与肋骨及围心膜贴近。
双重呼吸:在鸟肺中,无论是呼气时还是吸气时都有新鲜空气通过为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3) 鸣管: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位于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管,而不在喉头处。
鸣管由中央舌状突(半月膜)、侧壁上的鸣膜和鸣肌组成。
鸣肌的收缩可调节鸣膜的紧张程度而发出不同鸣叫。
鸣禽的鸣肌发达,可多达5-9对。
十一、生殖:季节变化
雄性具1对精巢,多数种类无交配器,雌、雄鸟以泄殖腔孔相对以达到交配目的。
输精管通入泄殖腔。
雌性仅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发育,右侧退化。
卵成熟后排入输卵管伞。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上部。
卵经蛋白分泌部被包上蛋白,经过子宫时形成蛋壳,最终经泄殖腔孔排出体外。
鸡蛋形成过程:
蛋白分泌部管壁厚,粘膜形成纵褶,有腺体分泌浓蛋白包在卵黄外边,卵旋转下行在两端形成由浓蛋白扭成的系带。
鸡卵细胞在此停留3小时。
峡部管腔较窄,腺细胞分泌物形成内外壳膜。
鸡卵在此停留75分钟。
子宫为输卵管膨大部分,粘膜形成深褶,肌肉层发达。
卵细胞在此吸收水分形成稀蛋白,壳腺分泌含钙化合物形成硬壳。
产蛋前4-5h子宫壁色素细胞分泌色素涂于壳表面,形成各种色斑。
鸡蛋在此停留18-20h。
阴道为输卵管末端,开口泄殖腔左侧。
腺体分泌粘液或角质物涂在蛋壳表面,有润滑和保护蛋壳色泽的作用。
蛋壳上有小孔,有利于胚胎呼吸。
十二:内分泌系统:
脑下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激素(PRL)。
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催产
素。
甲状腺位于气管入胸腔处,气管两侧,颈动脉旁。
1对椭圆形,暗红色腺体。
分泌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素,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肾上腺位于肾前叶的前方,1对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小腺体,雄鸡与副睾相连,雌鸡左侧与卵巢相连。
第三节鸟纲分类
全世界现生鸟类约9700种,分为3个总目,约28个目,其中雀形目就包括约5000种
以上的种类。
一、分类依据
1,喙的形状,不同的喙形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2,羽的外形排列和羽数(主要是飞羽和尾羽)
3,跗蹠部被鳞:前部:盾状、网状、靴状;后部:靴状、盾状
4、趾的数目及排列
常态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
对趾足:2、3趾向前,1、4趾向后(啄木鸟)
异趾足:3、4趾向前,1、2趾向后(咬鹃)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3、4趾基部合并(翠鸟)
前趾足:四趾全向前(雨燕)
5、蹼形:全蹼:四趾间全有蹼相连
满蹼:前三趾间有蹼
半蹼:蹼的中部凹入者
瓣蹼:蹼的两侧有瓣状蹼
6、胸骨:胸骨有无龙骨突起。
平胸类无龙骨突起;突胸类有龙骨突起。
7、腭(口盖)型(主要有裂腭型、索腭型、雀腭型和蜥腭型)
8、雏鸟(早成鸟和晚成鸟)
二、分类概况
古鸟亚纲→始祖鸟
与爬行类相似特征
1、无喙而具槽生齿
2、颈椎有颈肋
3、尾椎游离,不具尾综骨
4、双凹椎体
5、肋骨无钩状突
6、胸骨无龙骨突
7、前肢三指分离,具爪
8、不是气质骨
与现代鸟类共有特点
1、羽毛
2、前肢为翼
3、开放式骨盆
4、后肢4趾、三前一后
5、两侧锁骨“∨”叉骨
今鸟亚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