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
汇报提纲
一、规划背景与交通使命 二、交通特征与问题研判 三、发展趋势与目标构建 四、布局规划与近期建设
规划背景
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 大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
国家发展战略最前沿的节点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北京
西安
郑州
连云港
合肥 上海
武汉
宁波
广州
泉州
规划背景
合肥 2006 37.8 21.7 7.4 20.0 1.8 4.4 3.6 2.2
1.1
2002 43.4 30.1 -- 14.8 1.9 4.5 3.9 0.5
0.9
南京 2011 26.6
35.7
23.4 2.5 0.5 2.9 8.1
0.3
上海 2009 26.4
19.5
34.6
19.5
济南 2009 33.4
引导发展:空间紧凑、土地集约、运输低碳
积极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快速道路等城市骨架交通网络和综合枢纽 体系布局,引导合肥经济圈和大都市区框架拉开,引导紧凑集约的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开发;
人本发展:多元一体、高效便捷、安全幸福
构建国际水准的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面对机动车高增 长带来的动静态双重压力与挑战,提出近期交通改善的总体策略、 重大项目和行动纲领,保障城市交通基本通畅和出行品质。
• 路网总体规模不足。现状路网总里程2221km,二环 内道路密度3.77km/km2,与规范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 路网结构有待优化。主干路密度较高,支路发展目 标实现不够,尤其是西一环路附近较突出。
城市快速路(准快速路)系统存在问题 • 快速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跨组团快速通道不足。
快速路均通过一环路衔接,一环压力巨大。 • 快速路网与用地布局不协调。快速路两侧用地性质
500米覆盖率为89.7%,与规范推荐值存在一定差 距。
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示意图
合肥市公交发展相关指标与规范比较
类别
合肥现状 规范推荐
万人车辆 拥有率 (标台)
13.0
12-15
建成区
线网密度 300米 (km/km2) 覆盖率
1.88
62.7%
2-2.5
50%
500米覆 盖率
89.7%
90%
现状公交线网图
区域重大交通枢纽有效提升城市地位 打通与国家级重要通道的衔接 通达城市数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 对外客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处于国内前列
综合运输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区域运输通道比较缺乏
高等级交通设施较缺乏
重大枢纽集疏运系统缺乏
铁路通达
省内城市
铁路可直接通达 城市
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 南、六安、安庆、芜湖、铜陵、池州、 宣城、黄山
长率2.7%,增幅缓慢。
万人标台量不足:2014年市区5388标台,万人
13.95标台。
公交线网重复系数高:线路160条,线网长度
1162km,区内公交线网密度2.65km/km2。主城区公 交线网过于密集(尤其在环城路内)、开发区和 城乡结合部还存在部分公交覆盖盲点。
站点覆盖率不足:公交300米覆盖率为62.7%,
新空间:经济圈协同发展、大都市区化通勤空间格局 新要求:新规范、新导则陆续出台
大都市区
合肥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上海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
交通使命
支撑发展:国际竞合、东部传承、西部辐射
提档升级接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公路、航空航运重大区 域交通设施布局,引领与支撑合肥城市与产业跨越发展,引领长三 角一体化和全球竞合、产业转移;
出行总量:960万人次/日 出行次数:人均2.70人次/日 出行结构:机动化出行比例超40%,公交分担率提升较慢,以电 动自行车和私家车为代表的个体化出行特征明显。
出行距离:5.53公里,接近主要大城市。
城市
年份
步行
自行 车
电动 车
公交
出 租
摩托 单位 私家
车
车
车
其他
2013 26.0 5.5 27.4 18.4 1.8 3.1 3.6 13.7 0.5
• 路外公共停车建设缓慢。
• 老城内停车配建严重不足。
• 缺乏停车差别化管理:停车管理在对
象、时间、空间和价格四维层面上均存 在缺位甚至错配,缺少分时分区分类分 价差别化政策。
中心城区停车泊位供给
泊位类型 结构
泊位(个)
建筑配建/配置泊位
与强度缺乏控制,既承担组团间远距离交通需求, 又承担沿线用地大量到发交通,功能重合引发拥堵。
一环沿线现状多商业居住用地
问题研判
问题三:轨道交通1、2号线开工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公共交通系统 发展模式单一,场站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
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公交客流增长缓慢:2014年6.9亿人次,年均增
规划思路
四项转变
适应型发展 解决主城问题 机动车自由发展
粗放建设
主动引导型发展 经济圈城乡统筹 轨道主导公交都市 建管并举、功能提升
汇报提纲
一、规划背景与交通使命 二、交通特征与问题研判 三、发展趋势与目标构建 四、布局规划与近期建设
交通特征
居民出行绿色交通主导、出行时距呈现大城市双高峰、高运距特征,机动 化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增长迅猛,交通拥堵集聚二环内
25.0
24.4
17.2
交通对用地功能和人口疏散作用较弱,二环仅占市区面积10%, 但人口聚集达52.4%,中心区首位度高。 快速机动化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早高峰交通拥堵由一环的 部分拥堵向二环蔓延。
问题研判
问题一:交通系统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枢纽城市地位得到初步确立,但综 合运输模式、国家级运输通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铁可直接通达
淮南、蚌埠、宿州、六安 、滁州、铜 陵、黄山
铁路不可直接通 达
马鞍山
问题研判
问题二:城市骨架路网初步建成,但路网总体规模不足,路网级配有待完 善,快速路与用地布局需进一步协调
• 城市道路建设进度的加快,“环放+格网”的 总体路网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 2006年至2014年,快速路从无到有,形成“一 环六射一纵”。
区域 一环以内 一环至二环 二环以外
合计
2013年 5.88 4.16 2.15 3.33
2008年 5.44 3.82 1.96 3.56
公交覆盖显著不足
问题研判
问题四:停车增供加快推进,配建标准日趋完善,但供需依然失衡,管理 缺乏差别化
• 总体供需不平衡:中心城区总体需求
为36.4万个,总体缺额为11.4万个; 老 城、包河、蜀山缺额最高,二环内车辆 车位比仅为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