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ISO七层参考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节点之间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比特。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数据链路层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主要功能: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为数据在节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连接;实现网络互连功能。
●传输层主要功能:向用户提供可靠端到端(end-to-end)服务;处理数据包错误、数据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关键传输问题;传输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关键的一层。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链接,以便确保点-点传输不中断;管理数据交换。
●表示层的主要功能: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应用层需要识别并保证通信对方的可用性,使得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之间的同步;建立传输错误纠正与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控制机制。
●对OSI参考模型的评价:层次数量与内容选择不是很好,会话层很少用到,表示层几乎是空的,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有很多的子层插入;OSI 参考模型将“服务”与“协议”的定义结合起来,使得参考模型变得格外复杂,实现困难;寻址、流控与差错控制在每一层里都重复出现,降低系统效率;数据安全性、加密与网络管理在参考模型的设计初期被忽略了;参考模型的设计更多是被通信的思想所支配,不适合于计算机与软件的工作方式;严格按照层次模型编程的软件效率较低。
●对TCP/IP参考模型评价: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很清楚,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应该将功能与实现方法区分开,参考模型不适合于其它非TCP/IP协议族;TCP/IP参考模型的主机-网络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和合理的,但是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无线通信通常影响OSI中的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层:无线系统中关键资源是无线频谱,物理层重点是设计如何有效利用频谱资源的调制、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号检测等技术。
链路层:重点是如何在时间上、频率上或空间上共享频谱,其中MAC层协议的设计尤为重要。
网络层:重点是路由和服务质量。
●跨层设计的思想就是使任意两层之间能够互相提供和利用有用信息。
●自适应是跨层设计的核心思想,所谓自适应就是指协议栈能够分析和提取所需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反应的机制,它既包括协议栈的上层对下层变化的自适应,也包括下层对上层要求的自适应。
●移动计算:是一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不间断访问数据的能力。
●游牧计算:人们在不同的地点要求连续同样的工作,这些地方是固定的工作场所,在移动过程中不要求工作.工作环境:计算机+ 互联网●普适计算又称普存计算、普及计算(英文中叫做pervasive computing或者Ubiquitouscomputing)这一概念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频谱复用:FDMA、TDMA、CDMA(调频FH、直接序列扩频DS).●TCP/IP:应用层、传输层、互联层、主机-网络层●********第二章************●地面波:30HZ-3MHZ;天空波:3MHZ-30MHZ;直线LOS:>30MHZ.●长波(低频LF):波长1km-10km,频率30-300KHZ,沿地表或靠电离层反射传输。
传输距离:几十到几百公里。
●中波(MF):波长100-1000M,频率:300KHZ-3000KHZ。
地表或电离层反射传输,晚上D层消失,E层电子密度降低,可反射。
●短波(HF):波长10-100m,频率3-30MHZ。
主要传播方式天波。
●超短波(VHF):波长1-10m,频率30-300MHZ,直射传播。
●微波:波长<1m,频率>300MHZ。
视距传播。
●定向传播(directional):天线把所有的能量集中于一小束电磁波●全向传播(Omnidirectional):信号沿所有方向传播;可被所有的天线接收;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不必在物理上对准●多径传播:在移动环境下:障碍物的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造成复杂的传输效果——多径传播●反射:当信号遇到表面大于信号波长的障碍物(地球表面、高建筑物、大型墙面)导致信号的相位发生漂移。
●衍射:当信号遇到大于波长的不可穿透物的边缘,即使没有来自发送器的视线信号,也可接收到信号。
●散射:当入境信号遇到比波长小的物体就发散成几个弱的出境信号。
●对于LOS,衍射和散射不重要,对于非LOS,衍射和散射是接收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码分多址:调频(FH):调频通信指载波频率收到一组伪随机码控制而进行离散变化的通信方式。
直接序列扩频(DS):把信码与伪随机序列进行”模二加”处理,由于伪随机序列的速率远大于信码的速率,故已调信号的频谱被扩展。
●蜂窝通信增加容量办法:增加新信道;频率借用;蜂窝区分裂;蜂窝区扇形化;微蜂窝区。
●移动单元和基站之间两种类型信道:控制信道、业务信道。
●越区切换决策的主要参数:信号强度、信噪比、距离。
●蜂窝无线网络可分为两个部分:接入网与核心网●蜂窝通信是一种使用频率复用的智能方法,以使有限的带宽可以容纳巨大数量的用户。
其基本原理是把覆盖区域分为大量相连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都使用自己的、低功率的无线基站。
由于同样的频谱在分散的区域内可以被多次复用,这样,每次建立一个新的基站(一个小区域)时,容量就会增加。
小区域被称为小区或单元(cell),一组小区组成区群(cluster)。
●一个区群中小区的数量称为区群大小或频率复用因子。
需要对这些小区域以智能的方式分配信道,以避免两种干扰:同频道干扰、邻道干扰。
分为接入网与核心网。
●移动单元和基站之间存在两种类型信道:控制信道,业务信道。
●无线网络拓扑:基础结构集中式(或称中心辐射式)拓扑、Ad-hoc(或称分布式)拓扑●*******第三章**********●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美国AMPS、北欧的NMT,FDMA技术,分配两个25MHZ频段,信道带宽30KHZ,分为416个信道,21个用于控制,395个用于传送呼叫。
缺点:频谱利用率低,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业务有限;易被窃听。
●第二代数字系统(GSM/CDMA/DAMPS),GSM、CDMA、DAMPS为主,一代和二代的差别:数字业务信道;加密;错误检测与纠错;信道接入。
●3G技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由标准化组织3GPP所指定,基于GSM MAP核心网,UTRAN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 基于IS—95的标准基础上提出的3G标准,目前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2来完成,与WCDMA不兼容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提出,目前已经融合到3GPP关于WCDMA-TDD的相关规范中.●GSM:接入方式:TDMA,基站发射波段:935-960MHZ,移动站发射波段:890-915MHZ。
信道带宽:200KHZ。
●GSM:一个GSM系统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操作支持子系统OSS 基站子系统BSS 和网络子系统NSS 三部分。
其中网络子系统NSS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GSM移动用户之间及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交换连接与管理的功能。
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连负责无线信息的发送接收无线资源管理及功率控制等。
同时它与NSS 相连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息和用户信息等操作支持子系统。
OSS 负责NSS和BSS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Um是MS与BTS之间的接口; Abis是BTS与BSC之间的接口; A是BSC与MSC之间的接口.●移动台(MS): 通过无线接口接入GSM系统:提供与使用者间的接口。
●基站子系统(BSS):通过无线发送和接受信息,负责提供和管理移动台与网络和交换子系统间的传输路径。
BSC:管理设备,控制BTS,负责所有的无线接口管理控制和处理,主要是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切换处理及功率控制。
BTS:传输设备,包括无线发射和接收设备、天线及所有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设备(基带、载频、控制、天馈单元)。
●网络和交换子系统(NSS):GSM系统的交换功能,管理GSM用户之间和其他电信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以及对用户数据、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移动交换中心MSC:是网络的核心;完成系统的电话交换功能;从HLR、VLR、AUC中获取位置登记和呼叫请求所需的数据;提供移动性能和其他网络功能●归属位置寄存器HLR:GSM系统的数据中心,它存储着固定区域内归属所有移动用户的信息,存储信息包括:用户信息,位置信息,IMSI/MSISDN,是静态数据库。
●VLR:负责存储MSC管辖区域范围内已登记的移动用户的相关信息,动态用户数据库,通常VLR与MSC合设于一个物理实体。
●MS:用户使用的设备。
●AC:用于GSM系统的安全性管理,对无线接口上的话音、数据和信号信息进行保密,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并保证通过无线接口的移动用户信息的安全。
AC一般与HLR 一起实现,存储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
●EIR:防止非法使用偷窃的、有故障的或未经许可的移动设备,存储信息: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
●OMC:用于对GSM系统中MS、BSC和MSC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和维护●MSISDN(移动用户ISDN号码):分为:国家码CC:2位(86),移动业务接入号NDC:3位(13x),HLR识别码:4位,移动用户号:4位。
MSISDN=CC+NDC+SN。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15位,分为:移动国家码MCC:3位,移动网号MNC:2位,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10位。
IMSI=MCC+MNC+M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