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自然增长率(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二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工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人口增长快慢。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密切相关。
)2 、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之前一一比较缓慢的工业革命之后一段时间一一增长快速目前一一趋于平缓3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①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原因:自然灾害、战争、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卫生等。
③分布::工业革命之前现在少数落后封闭群体中。
过渡模式①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②原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水平提高等。
③分布:18世纪末的或19世纪初的发达国家,目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模式①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原因: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高,子女孕育成本高,福利制度完善等。
③分布: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
4、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概念: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多以行政区边界判定移动范围),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定居地改变)。
地区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迁移人口)(1)国际人口迁移①旧大陆—新大陆②“第二次世界大战”③人口贩卖(2)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城乡间的人口迁移)①古代:战争、行政力量、自然条件②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边疆建设、户籍制度等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政策、经济因素、向发达地区。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①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②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③社会文化因素(宗教)④社会政治因素(战争、政策)⑤其他因素(4)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等。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发展。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 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木桶效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找短板。
影响因素: 厂 正相关: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经济发达程度 ④ 人口受教育水平 ⑤ 地区开放程度负相关:①生活消费水平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当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 增加了公社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等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 增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不利影响:②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3)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保证人的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人口的合理容量V环境承载力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有规律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结构)。
(2)城市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其中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三种功能区。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I: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n: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社会因素I:收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n:知名度(某些城市有历史文化上很高的声誉。
m:宗教或种族③历史因素④行政因素(4)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①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服务功能越强。
、城市化①什么是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意义:促进人口转化、利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改变文化思想和观念。
②世界城市化进程:I:城市化进程加快n: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m:特大城市迅速发展W: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③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厂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和停车问题等。
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发达国家则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出现空房过多,市中心逐渐衰落。
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城市化对地理坏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影响:过快的城市化会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厂物质文化: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居民和服饰等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制度等。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环境。
①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热量主导:海南的三季稻、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水源主导: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主导: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市场主导: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⑤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思路: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
主要问题:森林草原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土壤污染等。
、工业区位①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影响I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动力(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原材料(矿产、农产)、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政策、科技等。
u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工业类型 主导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列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原料原料不便于长 途运输或原谅 运输成本较咼 的工业甜菜、甘蔗制糖 厂、水产品加工 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 市场产品不便于长 途运输或者运 输成本较咼的 工业啤酒厂、汽车 厂、家具厂、印 刷厂、石油加工 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 能源需要消耗大量 能源冶金接近能源供应 站劳动力指向型 劳动力价格需要投入大量 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 装配、制鞋等工 业接近人口多,劳 动力丰富的地 方技术指向型 知识技术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飞 机、卫星等接近高等教育 和科技发达的 地区②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关系工业联系:J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如纺织厂和印染厂之间的工业联系)空间里利用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优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工业集聚: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的现象(有工业联系的工厂)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③ 工业分散工业地域:问题:污染加剧, 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主要表现为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三、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等的流动。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全球气候变暖V L气体,植被破坏危害: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洪涝风暴灾害,气候异常,海水倒灌导致农田盐渍化。
①人类面临的m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③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I 当人类向环境索 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时,便会出现资源 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I 当人类向环境 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 环境污染。
Ps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容纳和清除地能力,叫环境的自净能力。
主要环境问题「危害:人体健康,农作物,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臭氧层的破坏 分布:两极和青藏高原较严重,出现臭氧层空洞。
r 大气污染成因:燃煤废气,汽车等排放的尾气。
大气污染与酸雨' 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危害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主要分布: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②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I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的短缺 II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A 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f 工业文明——人 地矛盾日益尖锐 >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适应自然,人对环境恐惧又依赖;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大规模改造自然。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对自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去想利益效益最大化。
三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经济的顺利发展。
提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
②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③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