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枣庄三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枣庄三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 喻指隐者的超然洒脱。 • 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 的习俗。所以菊花往往引起游子的感 时伤怀。 • 菊花历尽严寒风霜,坚贞不屈,所以 用来象征志士的坚贞高洁。
杨柳 鸿雁
汇总 诗句
梧桐 杜鹃鸟 雨 风
分类归纳 常见内涵
菊 蝉
探讨 缘由
分析意 象含义
我们所探讨的意向的内涵,只是常 见的几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诗句。 也有很多作者发人之所未发,赋予 这些意象新的含义。大家课下可以 留心观察,收集这些具有创新性的 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望帝)因被迫 让位给他的臣子,隐居山林,死后灵魂 化成杜鹃,声声啼血。于是诗中的杜鹃 鸟就成了凄凉、哀伤的象征,常用来烘 托诗人的离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蝉声无烦恼,愁人自断肠。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秋日寒蝉(秋蝉)鸣叫,叫声凄切 悲凉,容易引起人的愁绪。 蝉声也可用来反衬野外的宁静。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孤 独
衬
清 环 幽 冷 境 寂
• • •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永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恒 淮水东诗句
意蕴
• • • • • • •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寄相思
• • • • • • • •
• 示例: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 感有什么不同 • 秋词 •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赠别 • 杜牧 •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 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 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 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 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 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 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 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 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 者是伤感愁苦的。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落日楼头,断雁声里,江南游子。 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回顾古诗词鉴赏考点
内容:
形象
景 物 人
情感 表达技巧
写 什 么
怎 形式: 样 语言特色(炼字) 写
景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意象。 意象指的是蕴含着诗人某种主 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常见意象
月、雁、楼、雨、杨柳、春风、落日、 浮云、流水、孤帆、花草树木„„
常见的意象,大多有一种或几种固定 的意蕴。
以“月”为例,找出包含这 个意象的诗词,并归纳:这个意 象通常有哪些意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 春住。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 雨晚来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 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例题解析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提问: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哪种典 型意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 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 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 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 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 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诗词意象歌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芳草 羌笛 酒 捣衣砧 雨打芭蕉 西楼 浮云、孤帆
—— —— —— —— —— —— ——
离恨 凄切之声、思乡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孤独与忧愁 闺怨之情 游子漂泊
抒 感 慨
寄相思
明 月
不论在何地,都可以看到 同一轮月亮,所以古人往 往把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 之上,希望借月传递情感。
月光清凉皎洁,经常和其 他意象(如清风、泉水等) 组合在一起,构成或幽静 或凄清的氛围。 月,东升西落,亘古不变。 古人往往以之衬托人世的 沧桑变迁,借以抒发感慨。
衬环境
抒感慨
请从下列意象中任选一例或几例,收 集相关的诗句,并按照之前的模式探 讨其内涵。
1.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 孤独伤感。
2.雁鸣哀切,往往用来渲染一种凄 清的氛围,烘托人物悲苦的心理。 3.鸿雁传书,是古人常用的典故。 诗词中也常用鸿雁来表现对亲友的 思念之情。
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写景特点答题技巧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 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 组合方式(远近、俯仰);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 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 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 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 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 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 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 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考查方式: 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 诗中的作用? 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二、概括诗歌意象特征常用术语:幽静、宁谧、 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悠远、空灵、辽阔、 苍凉、优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 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 落、萧条荒凉 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 等意象,表现了诗人 的 情感,起到了 的作用。
• 因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且 “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 的习俗;故诗歌中常用“杨柳”来表 现惜别之情。 • 古人有《折杨柳》古曲,此曲往往引 起人的故园之思。 • 杨柳春日早发,生机盎然,诗人也借 杨柳来歌颂美好春光。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梧桐树,三更雨,夜道离愁正苦。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诗中的梧桐,往往是秋日的状态,木叶 尽落,有时更与雨结合,营造出一种凄 凉萧瑟的意境,烘托人物的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