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学习的成语】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关于学习的成语】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关于学习的成语】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勤学苦练勤学好问专心致志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成语发音: qín xué kǔ zh
成语释疑: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成语示例: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经过真正的~,终于也成为书法家。

(秦牧《秘诀》)
发音】qín xué hào wèn
【释义】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

比喻善于学习。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拼音】zhuān xīn zhì zhì
【解释】致:把意志放在某个方面
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徐特立《给湖南省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封信》:“热爱自己的专业,~,钻研业务。


【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义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三心二意
【歇后语】王羲之看鹅
【造句】同学们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

近义词】悬头刺股囊荧映雪
【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也就是说,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成语解释】
【典故】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

这个成语表
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
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
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
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 * 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