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动物保护: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当外界条件无法满足动物的康乐时,就标志着动物福利的恶化。
因此,动物福利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福利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康乐。
动物健康: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动物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行为表现无异常。
②心理健康,通过行为学的观察,判断动物是否精神愉快及正常地嬉戏玩耍。
动物园:动物园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场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与多样性,即指地球表面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基因组的变异性。
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相互达到高度适合、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频率。
即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一复杂系统。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运动方式,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甚至连动物发出的声音,静立不动,改变体色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行为的动机: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状态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为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
反应性行为: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对外界剌激或对其他动物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动物的姿势、姿态、反射及呼唤等社会行为:是群居动物常见的行为现象,其作用在于有效地辨认同种个体、家庭成员、信息传递以及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
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
环境贫瘠:是指环境缺少必要的刺激,或环境无法满足畜禽表现其习性行为。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
前者是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
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就地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确保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演化和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有时又称单位面积载畜率。
密度过高,危害的不仅是动物,而且也直接影响生产效益。
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检疫工作。
产地检疫包括畜禽的定期检疫、引种检疫、畜禽及其产品出售前进行的售前检疫(集市检疫与收购检疫) 、调运前的运前检疫及发生疫情时的确诊检疫等。
屠宰检疫:屠宰检疫是肉用商品畜禽在屠宰加工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包括宰前检疫与宰后检疫。
市场检疫:市场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进行的检疫。
通过对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抽检、补检、补防疫注射、重检等,进行市场监督检查,以防止畜禽疫病随市场扩散运输检疫:运输检疫指畜禽及其产品在运出县境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通过对运输的畜禽及其产品验证、查物、对运载工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实施抽检、补检、重检,以防止畜禽疫病远距离传播。
净化检疫:净化检疫指流行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时所进行的检疫。
主要工作包括及时确诊、报告疫情、追查疫源并采取控制措施等,是控制与扑灭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境检疫:指为防止传染病出入国境,分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CWCA: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IWC:国际捕鲸委员会OIE:国际兽医局IUCN: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IFAW: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二、填空题1.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2. 人与动物共患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炭疽,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土拉热,弯曲菌病等)等。
3. 影响动物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48年10月5日)建立5. 人的猪带绦虫病是(人吃了生的或半生不熟含囊虫的猪肉)而感染的。
6.《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年中国)发布。
7.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8.《捕鲸公约》于(1948年11月10日)生效。
9.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自残)。
10、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是(行为需要)11、《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
12、动物保键最重要的措施是(防病治病,以预防为主。
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13、1990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有15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4、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5、禽流感病毒中对禽致病力最强的是以下哪种类型(H亚型)。
1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红皮书》中对受危物种的分为(绝灭(Ex)、国内绝迹(Ex)、濒危(E)、易危(V)、稀有(R)、不足(I))六级法。
17、于1979年6月23日在德国波恩签署,并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宗旨是保护迁徙的野生动物,该公约物的名称是(波恩公约)。
18、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9、蛋鸡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饥饿和饥渴、体温调节及身体舒适感、疼痛、损伤和疾病、恐惧感和压抑感、行为限制)。
20、国境口岸检疫是按照哪种检疫分类方法划分的(依所检对象的流通情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制定的。
22、人与动物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有(狂犬病,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脑炎,恒河猴B 病毒感染,日本乙型脑炎,登革热,马传染性脑脊髓炎,裂谷热,新疆出血热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等。
23、在动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
24、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人吃了含蚴虫的鱼虾)而感染的。
25、那些动物没有社会行为(指高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相对较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的动物,这类动物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举例动物:对虾、带鱼、蝇、蛙、虎皮鹦鹉等)。
26、《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5年7月1日)生效。
27、动物园的三大职能是(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28、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替代、减少、优化)29. 动物异食的原因有: (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
30. 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1、以检疫方法分类检疫可分(临床检疫和实验室检疫)。
32、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安全措施)。
33、育肥猪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咬尾行为、加剧个体间的争斗、增重受到影响)。
34、动物行为的功能是(既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手段,又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工具)。
35、生物多样性是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36、动物异食的原因有: (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等。
37、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8、国境口岸检疫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39、现代集约化可替代蛋鸡笼养系统的生产模式包括(户外散放饲养模式(蛋鸡非笼养系统))。
40、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意义是(保护动物 , 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和减轻实验动物的伤害程度,最终实现完全取代动物试验的理想(宗旨))。
41、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可分为(由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由生物媒介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由中间宿主介导的人与动物共患病、野生动物作为人兽共患病的天然贮主)。
42、动物检疫的方法分哪几种(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
43、国际比较知名的动物保护组织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善待动物组织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亚洲动物基金会 Animals Asia Foundation)。
4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有(物种保护委员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生态学委员会、环境规矩委员会、环境教育委员会、环境政策法律和管理委员会)6 个工作委员会。
三、判断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08年1月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修订。
( F )2、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
( T )3.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和净化检疫属于国境口岸检疫。
( F )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要加强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
( T )5、蜜蜂、丹顶鹤、蜘蛛、珊瑚虫、犬、猫等动物有数学天才。
( F )6、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 T )7、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食仔。
( F )8、控制动物疫病的经常性措施是改善动物的卫生条件。
( T )9、《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2年12月2日生效。
( F )10、“拉姆萨尔公约”, 于1975年12月21日开始生效。
( T )11、《南极公约》于1982年4月7日开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