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兰坪县分江铅锌矿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云南省兰坪县分江铅锌矿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云南省兰坪县分江铅锌矿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本文主要对云南省兰坪县分江铅锌矿床地质的特征、成矿背景、成因、找矿标志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找矿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兰坪盆地东缘铅锌矿的勘查与找矿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标签:兰坪盆地东缘分江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找矿标志
云南兰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是著名“三江”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丰富,以金顶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最为引人注目,此外在金顶北西30千米的白秧坪Cu、Co、Pb、Zn、Ag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大型规模超大型远景。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三年找矿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兰坪金顶—白秧坪矿集区的东部兰坪盆地东缘发现了分江、金山桃等铅锌矿,与以往发现的青甸湾、菜子地等铅锌矿床构成一南北向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带,该区目前已展示了大型以上规模远景。

1成矿背景
矿区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中段,夹持于金沙江与澜沧江两深断裂间,总体构造线呈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展布。

地层主要出露中三叠统攀天阁组(T2P)中酸性火山岩;上三叠统三合洞组(T3sh)灰岩。

其次出露中三叠统上兰组上段(T2s2)泥质条带灰岩夹粉砂岩、泥岩及下段(T2s1)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上三叠统歪古村组(T3w)板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砾岩;挖鲁八组(T3wl)粉砂质炭质泥板岩夹粉~微粒泥基长石岩屑砂岩。

构造以矿区西部北北西向维西-通甸-乔后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着区内构造格局,派生出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及金山桃向斜。

岩浆岩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出岩为主,次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斑岩、喜山期粗面岩,局部尚有零星分布的石英斑岩脉、正长斑岩脉、云煌岩脉。

本区位于兰坪-思茅Pb、Zn、Cu地球化学区(Ⅱ)北亚区(Ⅱ1)地球化学异常带内,Pb、Zn、Cu、Sb、As、Hg异常带浓度高、规模大,矿化强度高。

异常主要分布于三叠系上统上兰组(T2s)、攀天阁组(T2p)及中统三合洞(T3s)地层分布区,并以三合洞(T3s)地层中分布的异常规模大、浓度高、浓集中心明显,部分异常经解剖评价,已有较大找矿潜力的大、中型矿床存在,异常分布与已知矿床产出吻合性好,如菜子地铅、锌组合异常、分江-金山桃铅、锌组合异常带中有菜子地铅锌矿、分江-金山桃铅锌大、中型矿床产出,化探异常特征展现了区内良好的找矿前景。

2矿床地质
2.1赋矿层位
三合洞组(T3sh)为主要容矿地层,攀天阁组(T2p)中局部亦发现有铅锌
矿化出现。

(1)上三叠统三合洞组(T3sh):主要出露于矿区中心部位,岩性为灰、灰白、深灰色薄-厚层块状灰岩、细-粉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内碎屑灰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泥灰岩、泥岩、泥质粉砂岩薄层;底部为不连续分布的紫红、黄绿、灰色复成分砂砾岩、砂岩、钙质泥岩、含炭质钙质泥岩、硅质岩。

厚度62-416米。

铅锌矿即赋存在该组中、下部,为矿区主要含矿部位,与下伏攀天阁组不整合接触。

(2)中三叠统攀天阁组(T2p)广泛出露,岩性为一套以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的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粗面岩组成。

其中英安岩、流纹岩分布最广,形成一定层位,局部发现有铅锌矿化。

2.2构造
矿区构造以金山桃向斜及北西向、断裂构成了基本构造格架,控制着次级构造发育及矿(化)体分布。

(1)褶皱:金山桃向斜为矿区主体褶皱构造,轴向近南北,西翼较完整,岩层倾角一般在25°—50°间,东翼残缺不全,岩层倾角一般在20°—40°间,南端急剧翘起,北端略微仰起。

在向斜形成过程中派生了一系列从属次级构造:次级向斜、断裂、层间滑动、节理裂隙等,在向斜轴部转折部位及两翼产生层间破碎带。

(2)断层:以F1断裂为主,为逆断层,呈北西走向波曲延伸,发育长大于3.7Km,断面倾向北东,倾角北西段较陡,南东段较缓,破碎带宽2~8米不等。

两盘岩石碎裂~角砾岩化,矿化蚀变较强,具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局部见硅化。

断裂中有KT13矿体,上盘羽状次级断裂中有KT2、3、4矿体产出,为矿区主要导矿、容矿构造。

2.3矿体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矿区圈出具一定规模的工业铅锌矿体18个,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以其中产于缓倾斜三合洞组层间构造带中的KT8为主要矿体。

KT8矿体特征:赋存于三合洞组下段(T3s1)灰岩下部矿化破碎-裂隙带中,有两个坑道、10个钻孔控制均见矿。

控制矿体走向长920m、斜深100~180m,走、倾向延伸均未控制尖灭,钻孔中均见到较稳定的矿化层,但产出波曲变化,分支、复合现象明显,矿体厚度、矿化变化较大的特点。

矿体总体向东倾斜,倾角20°~45°,局部产状变化大。

矿体平均品位Pb3.26﹪、Zn3.53﹪、Ag21.14g∕t;矿体厚1.71~28.24m平均厚8.10m,矿体形态较复杂,膨缩、分支,厚度、品位变化大。

矿石类型地表~浅部为混合矿~氧化矿,到深部钻孔为以铅为主的含银铅锌硫化矿。

(2)矿物组合:矿物组合较简单,矿石矿物有硫化矿物和氧化矿物,硫化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辉银矿;氧化矿物有菱锌矿、水锌矿、异极矿和白铅矿、铅矾、铁铅矾、磷氯铅矿、褐铁矿,局部有孔雀石,以菱锌矿、水锌矿、白铅矿、铅矾为主。

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次为重晶石、石英。

(3)矿石结构构造:矿区内矿石矿物以细粒—微粒结构为主,多数铅锌矿物粒径在0.005—1毫米,个别达到1毫米以上。

根据矿物的结晶形态及相互关系,矿石结构主要有:晶粒状结构、碎裂状结构、风化残余结构、束状放射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等。

矿石构造:氧化矿石构造主要为蜂窝状、孔洞状构造,硫化矿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

(4)蚀变:矿体顶、底板围岩蚀变明显,主要有方解石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并以方解石化、褐铁矿化为主,局部出现硅化、粘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初探
分江铅锌矿受多级盆地控制,产于断陷盆地边缘,利于喷流沉积(sedex型)矿床的形成。

矿床存在大量的同生沉积构造—角砾;赋矿围岩为三合洞组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具明显的“层控性”特征;矿体围岩蚀变有重晶石化、硅化,这些蚀变是Sedex矿床的典型特征;矿区发育热水沉积物—层状重晶石及燧石。

通过以上特征与典型的Sedex型矿床特征对比,初步认为分江铅锌矿床为Sedex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3.2找矿标志
(1)直接找矿标志:矿体露头、采矿老硐及开采遗迹为区内直接的找矿标志。

(2)地层、岩性标志:矿区已知矿体赋存于T2s白云质灰岩、灰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中,特别是层状重晶石、燧石等热水沉积岩,为重要的地层、岩性找矿标志。

(3)构造标志:矿区西部北北西向维西-通甸-乔后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金山桃向斜控制着区内构造格局,派生了一系列从属构造:次级向斜、断裂、层间滑动、节理裂隙等,这些次级构造,导致三合洞组下部灰岩普遍破碎岩化,为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导矿、容矿构造,有已知矿体赋存于次级构造破碎带、层间破碎带、节理裂隙带、碎裂~角砾岩化带中,是区内重要的构造找矿标志。

(4)蚀变标志:主要有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与矿化关系较密切,为重要的蚀变找矿标志。

(5)地球化学标志:矿区及周边分布有Pb、Zn、Ag、Cu元素化探综合异常带,异常浓集中心与已知的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化)点较吻合,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4找矿方向
(1)矿区外围德钦—维西—兰坪河西—剑川金山桃、月亮坪、弥沙、象图—洱源乔后—巍山五印一带均出露有三合洞组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灰岩,与矿区成矿条件相似,有找类似矿床的条件;特别是该地层中Pb、Zn、Ag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地段是重要的找矿远景区;
(2)矿区东部金山桃、下竹坪一带地质特征与矿区相似是下步的找矿地段。

参考文献
[1]李文昌等.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R]. 京:地质出版社,2006,6:443-531.
[2]毛景文等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R].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10(1):112-122.
[3]施俊发,姚华军,李友枝等.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R].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5:259-261.
[4]侯增谦等.现代与古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R].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366-376.
[5]刘志阳等.隐伏矿预测与勘查找矿新技术手册[R].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10(1):112-122.
[6]沙绍礼等.滇西北三叠系铅锌铁铜多金属矿含矿层位[J] 云南地质. 2012,31(2):144-1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