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0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0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基本内容概述1、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体系: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六章《力和运动》,本章内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二力平衡。

第二部分:即第七章《压强和浮力》,本章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和浮力的利用。

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功和机械能》,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知识第四部分:即第九章《简单机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简单机械的描述及科学探究。

它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上述知识体系的特点:由上述知识体系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出,初三下册的内容包括了力、功、功率、能、简单机械的内容,它有如下的意图:⑴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力是人经常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材就从力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压力、浮力、压强现象、功、能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简单机械,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

⑵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力,到人工现象的简单机械,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

⑶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初三学习力学,初四把《机械能》一章放倒开始,与后面的电学格格不入。

而本册教材将机械能放到第八章使知识体系更合理,避免了上述的弊端的出现。

3、各章节的组成:⑴章的组成: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既程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

⑵节的组成: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显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二、教材的内在结构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⑴讨论: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必须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才能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

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⑵探究: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

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

探究的思维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最为常用的思维程序,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①探究面广:从“力和运动”中介绍重力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简单机械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大小不下几十次,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其它教材所没有的。

②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其中的几个环节。

如: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到远处、染料混合的规律与色光混合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等等。

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

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

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的探究时,各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

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③探究的题材丰富: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⑶创造: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可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探究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物理规律、现象,这正是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有力表现。

②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因此,本教材在不同的栏目与内容上都力图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2、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⑴课程目标的组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它领域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等。

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⑵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探究与创造的一些方法。

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三、教学中的建议由本书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讨论:将每一节课都看作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

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两位或四位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

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

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

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创造:这里的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与方法活化。

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⑴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⑵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⑶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过程,可根据情况、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取舍。

⑶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⑷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物理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鲁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威海市地区特点、学制特点及学生实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

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以及新理念下培养学生方面的交织性和新教材的特点等原因,使我们不易从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清晰地看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即教材中各个栏目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这就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教学情况的具体的教学要求,使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行动准则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一、新教材各栏目的教学要求鲁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看上去赏心悦目。

教材每章开始充分发挥物理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利用一段美妙的情景文字,将学生引入本章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和使用教材时,感到更生动有趣。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STS"、"科学世界"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的可自制器材代用。

而"探究"是由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得到某些科学结论。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因此,我们要设法经历各个探究活动过程,有时不具备教材中提出的探究活动的条件,我们还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活动的方式不是唯一的。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重要体现,前者以动手为主,后者以动脑为主。

这两个栏目极利于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习惯,培养了协作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