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摘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技术,可鉴定多方面的指标,通过免疫组化可以判断肿瘤和疾病的多方面指标。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
前言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在临床病理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很广泛,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不仅在肿瘤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疾病的确定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1 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 多肽和蛋白质) 。
IHC 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 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
2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1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 Ig) 的轻链抗体检测B 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细胞凋亡蛋白( bcl-2) ,bcl-2 阴性; 而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由于90% 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l-2 的高表达,bcl-2 阳性。
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周期素( Cycling),核抗原( Ki-67) 通过
对肿瘤细胞增生的程度作出评价,从而提示增生细胞的良恶性。
2.2 确定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与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密切相关,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判断肿瘤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
2.3 细胞属性的判定
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来判定细胞的属性,确定肿瘤的来源。
如细胞角蛋白( CK) 是上皮性标记,CK 阳性提示肿瘤为上皮源性肿瘤; 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特有的标记; 甲状腺球蛋白( Tg) 阳性提示是甲状腺滤泡性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AS) 仅见于前列腺上皮;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阳性则提示胶质肿瘤; CD20 和CD79a 阳性则提示B 细胞淋巴瘤; 平滑肌肌动蛋白( Actin) 阳性提示肿瘤为平滑肌源性; 胃肠道间质瘤中原癌基因蛋白产物CD117 阳性; 血管源性肿瘤中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 阳性等等。
2.4 确定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
对于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用免疫组化技术有助于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来源[5],进一步确定原发部位。
2.5 对“未分化”恶性肿瘤的分类
未分化恶性肿瘤包括癌或肉瘤,在HE 切片上由于肿瘤的“未分化”而缺少肿瘤细胞的起源特征不能分类,初步区分组织学类型用非特异性抗体,在其基础上再选用特异性抗体做进一步鉴定。
2.6 进一步分类不同器官与组织交界处肿瘤
由于重叠的特征,在一些组织器官交界处的肿瘤,仅凭组织学基础对肿瘤进行分类很困难。
如胃肠道梭形细胞肉瘤是肌肉起源的平滑肌肉瘤,是间质起源的胃肠道间质瘤( GIST) ,还是神经起源的神经鞘瘤; 同样发生于组织交界处的肿瘤有睾丸胚胎癌与精原细胞癌,两者较
难区别,且治疗与预后显著不同,但用免疫组化检测角蛋白就较易于区别: 角蛋白阴性则为精原细胞癌,而角蛋白阳性则为胚胎癌。
2.7 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转移灶
采用常规病理方法难以检出的实体瘤转移称为微小转移灶。
在常规组织切片中,辨别单个或几个转移性肿瘤细胞很难,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与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也不易区别,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 癌) 转移灶。
对乳腺癌而言主要是腋窝淋巴结的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差,这对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十分有意义。
2.8 与治疗和预后有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与治疗及预后有关的标记物主要分以下为三类: ( 1) 肿瘤基因标记物, 2) 细胞增殖性标记物, ( 3) 类固醇激素受体.
2.9 对感染性疾病诊断
应用抗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和诊断许多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 、巨细胞病毒( CMV)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疱疹病毒( HSV) 、丙型肝炎病毒( HVC) 、细小病毒B19、人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AIV)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 等等,由于免疫组化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及时性、低风险性、高敏感性、特异性、有效性等特点,可以用于( 1) 用于人类新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2) 提供快速的形态学诊断,使严重感染性疾病得以早期治疗; ( 3) 在无法取得新鲜组织或尚无培养方法的情况下,提供诊断并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和认识。
2.10 药物靶点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方法在疾病诊断中仅仅起辅助治疗的作用,而药物病理学是用病理学的方法确定药物治疗的靶点、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预测药物治疗的反应,因此药物靶点免疫组化属“独立诊断”。
3 免疫组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假阳性
由于免疫组化的步骤繁多,对每一步的操作要求规范准确,很多失误可能造成假阳性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1)一抗的浓度及一抗是否失效;(2)试剂未充分覆盖组织;(3)抗体孵育时间过长;(4)操作过程中组织变干,造成组织边缘收缩或损坏形成伪影;(5)DAB显色时间太长;(6)由于胞浆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7)非特异性抗体吸附常见于坏死组织中,使坏死组织呈较高的背景染色,在免疫组化中应避免选择坏死组织较多的蜡块。
3.2 假阴性
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有: ( 1) 抗原修复方法选择不当,根据不同的抗原特点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大多数抗体要求热修复,热修复又包括高压修复、微波修复及煮沸热修复; 而对某些细胞内抗原和细胞间质抗原需要用酶消化,如表皮生长因子( EGFR) 要求胃蛋白酶
( Pepsin) 消化,而Vimentin 则不用修复; ( 2) 一抗本身的问题: 一抗效价降低或失效。
在免疫组化中染色结果的假阴性会导致错诊或漏诊,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及延误治疗。
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通过设立阳性对照,比较两者染色结果。
若阳性对照有表达,表明试剂和染色体系及实验步骤均无问题; 若阳性对照无表达,则检测过程中某一试剂或某个步骤存在问题,应逐一查找原因。
4 总结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在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免疫组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免疫组化技术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免疫组化的步骤比较繁琐,而且每一步的操作要求比较精确,还需要有相应的对照,因此我们要恰当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要使免疫组化技术能在人类疾病的鉴定和治疗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