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理念和实践刚进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的新员工,有两件小事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坐公司还是同事的车,开车前司机、同事一定会提醒他系好安全带;召开比较大型的会议,宣布会议正式开始前,会议主持人一定会告知大家应急状态下的逃生路线。
中国海油对安全的重视以及员工强烈的安全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2005年12月,国务院安全检查组到中国海油下属的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监察工作,对该公司的安全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2005年12月,曾培炎副总理在视察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时,对中国海油的安全环保工作也给予了很高评价;2006年2月,国资委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把中国海油的安全管理经验向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介绍……健康安全环保管理没有“休止符”,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
在这方面,中国海油演奏了一部没有休止符的优美乐章。
海洋石油工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三高”特点,海上作业环境险恶,设备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要做好海洋石油的安全生产工作,困难显而易见。
为什么中国海油在安全环保方面能做得如此出色,甚至在一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无可记录伤害事件”的骄人成绩?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中国海油健康安全环保(HSE)管理理念和实践的“真经”。
完善体系,让制度和程序说了算在中国海油,安全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具体落实、体现在每一项操作、每一次作业、每一个流程中的制度;抓安全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突击检查,而是为了确保作业安全。
“Safty First”(安全第一)、“Safty Always First”(安全永远第一)等理念已扎根在员工心中。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海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HSE管理体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立于1982年的中国海油,其HSE工作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提高、理念的变化、制度的逐步完善、管理层次的逐步提高。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比照国际石油公司的运行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实践和改进完善,中国海油逐步建立了安全制度和HSE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成为中国海油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0多年来,中国海油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方针,全力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和HSE体系的建设。
截至2002年,中国海油已全面建立了勘探、开发作业HSE管理体系。
例如:2001年中海石油有限公司颁布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HSE管理体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钻完井HSE管理体系》,其他各公司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建立了相应的HSE管理体系。
到2005年,总公司各所属单位均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体系并正式发布实施。
整个体系覆盖了生产、经营等所有活动。
依照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型,积极推动中国海油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将健康、安全和环境从过去单一部门的管理,变成中国海油的统一行为,成为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
2003年,中国海油建立并实施HSE“持续改进计划”,用于推进各单位的HSE工作,促进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持续改进计划”是以管理体系模型为基础,将企业HSE工作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和分解,确定了十五个要素,并对各要素对应的十个级别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由各单位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侧重点,在要素和级别档次上进行有效测评,级数越高表明企业的HSE工作做得越好,以此来直观地判断企业的HSE状况。
使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企业“认识自己、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确定工作目标”,便于各管理部门集中力量、发挥优势,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是把HSE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变为企业实践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著名油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
近年来,中国海油大力向中下游发展,涉及石化、炼油、沥青、化工、LNG、发电、管道运输等多个行业,分布在十个省、市、自治区。
诸多中下游项目的上马、开工及投产给中国海油的HSE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中下游各单位根据《生产经营型投资活动健康安全环保管理规定》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HSE责任和管理方式,逐步落实各投资企业HSE管理形式,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界面,加快合资公司完善本单位的安全管理系统,促使其对本单位的HSE管理运行全面负责。
由于海上石油作业处于恶劣的海洋环境,易发生突发事件,且海上救援困难,为随时预防并及时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中国海油从总公司到地区、专业公司都成立了应急中心,配备了必要的通讯、交通救援设备,编制了“安全应急计划”或“安全应急工作程序”,针对不同的作业要求,还编制了采油作业、钻井作业、物探作业等安全应急计划。
2004年修订并发布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危机管理预案(2004)》,对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应急组织职能、相应程序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海油高度重视防台风工作,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十防九空也要防”,“宁可防而不来、不可来而无防”的方针,编制防台风应急程序,明确规定了出现台风警报时预撤离人员和保护海上设施的原则和措施。
1984年至2000年底,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生成448个热带风暴(包括台风),其中有238个影响响我国海洋石油作业,为预防台风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共动用直升机1,745架次,运输船只244船次,撤离海上石油作业人员34,540人次,保证了海上设施和人员的安全。
渤海辽东湾是我国冰情最严重的地区,冰期在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海上防冰是渤海油田冬季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做好防冰工作,中国海油建立了海冰预报、警报、监测体系,提前做好冬季作业的物资准备,建造了能力较强的两条破冰船,于2005年12月在锦州9-3油田安装了测冰雷达,测量冰的范围、流速、流向等,并将测量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平台监控室和分公司陆地应急值班室,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防范海上流冰对平台可能造成的安全危险,并为油轮外输提供安全保障。
另外,对防止和控制井喷的发生、防范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钻井平台拖航、海上直升飞机交通、防止雷电等海上作业风险,中国海油都编制了安全措施,配备符合要求的相关装置,在预防、处理紧急事故时有周密的安排。
中国海油的HSE管理体系中的各项规定,就是中国海油HSE管理的“法律”。
有了这个体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HSE工作就做到了“有法可依”,一切严格按体系办事,让制度和程序说了算。
强化执行,不让制度成“空文”制度、体系再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无异于一纸空文。
HSE管理工作中最难的,还是“执行”。
全国安全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有一句话:“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 言下之意,困难不在于立一个法,而在于执法;不难于提出要求,难在提出要求以后的执行,而且要取得实效。
和安全工作结合起来理解,那就是安全规定、安全制度制订容易,而真正落实难。
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怎么抓执行?谁去抓执行?中国海油建立了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推动员工、合作伙伴、承包商去执行。
“安全文化是执行文化。
对安全来讲,执行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更谈不上细化安全管理”,这是中国海油安全文化的核心。
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曾讲到:“我们的安全文化,要落实在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上,所以把抓违章、抓违反操作规程,抓串岗、乱岗作为落实生产环节的第一道工作来抓。
对于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安全制度、串岗、乱岗造成安全事故的立即解雇,负责领导立即撤职。
在安全上没有任何情面可讲,这一点要作为制度落实下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中国海油层层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中国海油在各下属单位设立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在从事海上作业的单位设立安全总监或安全代表,在采油平台和钻井平台设安全监督,配备专职安全员。
2004年,中国海油颁布《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在发生重大事故时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2005年,中国海油全系统各单位都已经按照国家《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要求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的各生产企业中属于第一批接受政府审查并取证的。
中国海油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所谓全方位,即实行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的安全由作业者负责,第三方检验把关,政府监督管理;所谓全过程,即从海上油气田的总体开发方案(ODP)开始,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建造、运输、安装、试运行及投产后的生产过程,废弃平台,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
为确保制度得到执行,中国海油不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组对下属单位进行检查。
通过检查,贯彻法规,发现问题,加深认识,交流经验,增强能力,提高水平,促进安全,保障海上石油作业正常进行。
在2006年健康安全环保工作会议上,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针对当前安全管理的新特点,提出了现场安全管理“五想五不干”的管理理念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全公司的安全执行文化的建设,使管理者和员工都深刻领会公司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五想五不干”的内容是:“一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二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三想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干;四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五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
”2006年的“持续改进”工作主要从落实“五想五不干”的指示、开展从全员安全文化建设入手,从班组管理切入,通过“五想五不干”的宣传和落实,基层班组、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了加强和提高,事故和防范措施得到了落实,作业现场环境得到了改善,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得到了加强。
通过对海上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中国海油发现80%的事故都是由于人员和生产组织工作的失误造成的,只有不到20%的事故原因可归结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设备的磨损故障。
因此,中国海油非常重视事故的教训,重视和强调对人员的安全技术教育和培训。
向所有员工宣传安全政策,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切实履行职责;鼓励员工参与安全活动,把安全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个角落的四维时空中去,尽量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从制度上,保证海上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对海上作业人员和出海人员,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有效期不同的证书。
如出海连续15天以上的人员,需要进行6天5个内容的安全技术培训,经过考试合格,获得“海上求生”、“海上急救”、“平台消防”、“救生艇筏操作”、“直升机水下逃生”个证书(通称“五小证”),才具备最基本的出海作业资格。
同时,还规定了从事不同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安全培训,如井控、防硫化氢、压载技术培训等。
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如锅炉工、电工、起重工、电气焊工等,除了须具备地方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特种工种证书外,也要和其他出海工作的作业人员一样,须持有“五小证”方能上岗。
规范安全培训工作,使之正规化、程序化。
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