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脑ppt

乙脑ppt


实验室检查
40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 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 明,白细胞计数50~500×106/L。分类早 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 基本正常。少数病例于病初可正常。
注意:白细胞的多少仅反应脑膜炎症渗出情况,与脑炎 病变程度及预后无明显关系。
3.细胞因子的作用:
TNF、IL-1等。
4.内源性脑啡肽的作用:
encephalitis B病人血及CSF中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
升高,且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用阿片多肽拮抗剂可 对抗。
发病机制
20
乙脑病变严重且广泛,可累及整个CNS ,但 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肉眼观察: 脑组织充血、水肿和出血,正常的脑钩回标记 不清。脑切面还可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坏死软 化灶(本病特征性变化),主要发生在灰质或 灰白质交界处,分布广泛。
38
临床类型
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
发热 38~39℃ 39~40℃ 40℃以上 40℃以上
神志 清楚 嗜睡或浅昏迷 昏迷
深度昏迷
抽搐 无
偶有抽搐
反复或 反复或持续
持续抽搐 性强烈抽搐
脑水肿 无


可有脑疝
呼衰 无

可有
明显
病程 5—7日 7—10日
2周以上
后遗症 无
多无
常有 幸存者常有
严重后遗症
39
临床表现(极期)
35
大脑半球:去大脑强直 中脑病变(Ⅲ、Ⅸ):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变 化及吞咽困难。 延髓受损:假性球麻痹,表现为痰鸣、吞咽困 难及呼吸障碍。 前庭小脑受损:眼球震颤、瞳孔变化。 大脑半球额叶病变:精神、运动和思维障碍。 大脑半球颞叶病变:失语和听觉障碍 。 间脑病变:感觉障碍等。
临床表现(极期)
病理解剖
22
临床表现
潜 伏 期 一 般 为 l0-14 日(4-21日)。 典型的临床分期: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23
初期
病程1-3日,相当于病毒血症期 起病急,发热、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 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 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
临床表现
24
极期
病程4~l0日,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9
为什么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原?
1、乙脑疫区猪的感染率100%,病毒含量亦高。 2、猪在农村饲养面广,更新率快,每年均有大量 易感的幼猪。 3、猪是传播本病重要媒介三带喙库蚊的主要吸血 对象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人群流行前1-2月先在猪中 流行,检测猪的感染率可预测人的流行情况。
人为什么不是主要的传染原?
14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地区: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 行。 2.发病季节:较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 在7、8、9 三个月 。 本病由蚊传播,气温、雨量和湿度和蚊虫孳生及其 活动密切相关,故呈季节性流行,但在热带地区无 季节性。 3.发病形式:多为隐性感染和亚临床型,呈高度散 发性,集中暴发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6
病毒的抵抗力弱 不耐热。100 ℃2分钟, 56℃30分钟可灭活 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如乙醚和酸等 耐低温和干燥。50%甘油4 ℃ 可保存3个月,冷
冻干燥后在4 ℃ 冰箱可保存数年。
病原学
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8
(一)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 人与自然界中许多动 物均可作为本病的传 染源。猪为本病主要 传 染 源 .. 其 次 为 家 畜 、 家禽、蝙蝠等,人作 为传染源的意义不 大..
实验室检查
42
2.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出现较早,于第2周
效价达高峰。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可用于早 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属特异性1gG抗体,病
程3~4周才明显升高,无早期诊断价值。双份 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为阳性。
4、中和试验 特异性较高,出现迟,于2个
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10余年。仅用于流行病 学调查。
1.高热 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
7~10日,重者可长达3周。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包括嗜睡、定向力障碍、昏睡、
谵妄甚至昏迷 。 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多
见 于 第 3 ~8 日 , 持 续 1 周 左 右 ( 可 长 达 4 周 以 上)。
25
神志不清伴颈项强直
①剧烈头痛、面色苍白,②喷射性呕吐,③血 压升高,④脉搏变慢,⑤呼吸变深而慢或节律 不整,⑥意识迅速改变,昏迷加深,⑦频繁抽 搐,⑧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光反应迟钝, ⑨视神经乳头水肿,⑩小儿前囱高度膨隆
29
颞叶钩回疝
又称小脑幕切迹疝、天幕裂孔疝
病因:为颞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天幕裂
孔,致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南京市第二医院 (江苏省传染病医院)
赵红
概述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简称乙脑 又称日本脑炎 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 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蚊虫传播, 夏秋季发病,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高热、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病 理反射为特征。 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留 有严重后遗症。
31
(2)外周性呼吸衰竭
病因:①呼吸肌麻痹 ②呼吸道痰阻 ③蛔虫 阻塞喉部 ④肺部感染
表现:呼吸先快后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 弱 ,但节律整齐。
(3)混合型呼吸衰竭
中枢及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极期)
32
高热、抽搐和呼衰是乙脑三大严重症状,三者相 互影响,加重病情
高热
抽搐
脑缺血缺氧
脑水肿 呼吸衰竭
16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7
蚊虫叮咬 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 进入 血流 病毒血症
免疫系统健全 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
免疫功能低下 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
CNS
脑炎(encephalitis)
人感染病毒后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取决于
(1)病毒的毒力和数量(2) 机体的免疫状态
18
以下情况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乙 脑发病: 注射百日咳菌苗后, 脑囊虫病或癫痫病 患者、颅脑外伤或开颅术后病人,老年 人尤脑血管病者。
2
病原学
3
enciphalitis B virus,黄病 毒科黄病毒属,属虫媒病毒B 组(1934年首次在日本分离 成功) 病毒呈球形,直径20-30nm, 为 单 股 正 链 RNA 病 毒 , 壳 体 为20面体结构,长约11kb。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结构蛋白 包括核衣壳蛋白、膜蛋白、 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
43
(四)病毒分离
确诊的重要依据,但不适于临床诊断
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但脑 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实验室检查
44
并发症
1、继发感染: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其他部位 如泌尿道、胃肠道、或褥疮感染,甚至发生败 血症。
多为细菌,亦可真菌。 2、消化道出血:多为应激性溃疡引起。 3、极重病人可发生ARDS:可因病毒本身致
26
3.抽搐 多见于病程第2~5日
病因:初期 高热 极期 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
表现:轻者 短暂的手足或面部抽搐 重者 肢体阵挛以至全身抽搐或强直
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多伴明显的 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紫
绀、甚至呼吸衰竭,并因缺氧加重脑病变。
临床表现(极期)
27
4.呼吸衰竭 最严重的症状,主要的死因。
死亡
33
防治脑疝的关键: 及时诊治脑水肿。其主要表现有:
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加重,频繁抽搐,血压升高,
脉搏变慢,呼吸异常(呼吸变深而慢或节律不整)及 眼征(眼球下移,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见静脉 迂曲甚至视神经乳头水肿) 小儿前囱高度膨隆。
临床表现(极期)
34
5.其他神经系统表现:
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 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肌张力增强及痉挛性 瘫痪等。 脑膜刺激征可阳性。 下丘脑病变:中枢性的过高热,植物神经功能 紊乱,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
病原学
4
外有脂蛋白包膜,其表面糖蛋白的 刺突,含有血凝素,具血凝活性.. 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能在组 织和细胞内生长繁殖,可用于病毒 分离和疫苗制备.. 抗原性强,人与动物感染后,血中 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 抗体及中和抗体..
病原学
5
血凝素能凝集鸡、绵羊、鸽及鹅的红细胞。 乙脑病毒对马、驴、猪、羊及小白鼠等多种动 物有感染性,能在多种组织和细胞内如鸡胚、 乳鼠脑、地鼠肾细胞、猴肾细胞及Hela细胞内 生长繁殖,因而可用于病毒分离和疫苗制备。 补体抗体可用于诊断,中和抗体在体内保存时 间长,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因为人感染后病毒血症短,小于5天,且病毒数 量少。
病原学
10
(二)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 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 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蚊及蠛蠓感染后可带病毒越冬
或经卵传代,可成为乙脑病毒
的长期储存宿主,造成蚊一动
物—蚊的不断循环。
按蚊பைடு நூலகம்
11
越冬蚊

猪等
猪等 蚊 人
(1)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因: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实质炎症(大脑 皮质、下丘脑及脑桥病变抑制呼吸中枢)、脑水 肿、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
表现:呼吸速率、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 呼吸先快后慢,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 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