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和陆游其他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相比,最 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婉约代替了 以往“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还以闲适 的心情、细致的手法传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 解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着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谁也想不到它会出自“铁马金戈”“气吞 万里如虎”的陆游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 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 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和高唱着“为国戍轮 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的最 大区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 出来的。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 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5、试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艺术。 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 来(1)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 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 被现实击得粉碎。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 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 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 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 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 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 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 游早年的经历。 ③ “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 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 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 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 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本诗的内容和思路是怎样安排的? 由写政坛上的倾轧和变幻莫测,到写诗人一夜未眠 的郁闷与惆怅,再写诗人被搁置的无聊心情、羁旅风尘 之苦及京中官场恶浊与自我解嘲之意。 解析:首联透露出政坛上的倾轧和变幻莫测;颔联 将时令写得形象而有致(听说此二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 所欣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是一幅春光明艳图,由 此也可以看出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颈联消遣中 透出了些许无聊(陆游草书疏朗有致,风韵潇洒);尾 联不仅有羁旅风尘之苦,又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 之意,实反用其意,自我解嘲。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的 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 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近似杜甫。
《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 的闲适生活,表达不被重用的悲愤和牢骚 。 风格上,更加含蓄,优美动人(用明媚 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近似苏轼 。
比较阅读之一
将《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比较,完成三题: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 情。 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 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⑹明朝:明日早 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 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 的小泡沫。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 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 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 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 质。
书
愤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 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 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 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 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 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 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 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 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1、两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书》:严肃而愤激。 《临》:表面诙谐调侃,实际忧愤沉重。以 轻松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对官场的冷淡,对黑 暗政治的讽刺。
B 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 《书》 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 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 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 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 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 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 “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 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 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来到京城,诗人不去 结交权贵,却独自呆 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 光,闲居无聊,志不 得伸,于是诗人自我 解嘲:“我”不会受 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 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 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 用,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 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 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 自适。”可见,皇帝并非想重用他。之后,陆 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