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规划GIS实习报告

城乡规划GIS实习报告

实验一、资源评价实验报告
一、实验成果
1、土地利用分类特征表
土地利用分类特征表
2、土地利用分类图2张(遥感制作和GIS制作各1张)
遥感制图GIS制图
二、实验流程:
1、彩色合成
图1 2、ROI N-D分析,离散度结果
图2
图3 3、监督分类及结果(保存)
图4
图5 4、遥感制图
最小距离法制图:
图6 5、分类后处理
聚类处理:
图7 6、转出矢量
图8
GIS制图:
实验二、景观视觉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成果
1、刘斌堡乡DEM图
2、刘斌堡乡坡度图
3、刘斌堡乡坡向图
4、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图
二、实验流程:
1、生成DEM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生成滑雪场格网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进行通视分析并生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图
图18
图19 图20
实习三、流域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习步骤
1)无洼地的DEM
在ArcMap中加载DEM数据,按照操作步骤[Spatial Analyst Tools]-[Hydrology]中的菜单命令[ Hydrology ]-[ Fill],如图1所示:
图1
2)流向分析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按照操作步骤来执行:[Hydrology]中的菜单命令[ Hydrology ]-[ Flow Direction ],如图2所示:
图2
3)计算流水累积量
然后进行[Hydrology]中的菜单命令[ Hydrology ]-[ Flow Accumulation ],如图3所示:
图3
4)提取河流网络
(1) 提取河流网络栅格:
打开Arctoolbox,进行如下操作:[Spatial Analyst Tools]-[Map Algebra]-[单输出地图代数]
在[地图代数表达式]中输入公式:con (FlowAcc_Flow1>800,1)
[输出栅格]指定为:StreamNet
1、从而得到河流网络栅格[StreamNet],如下图4所示:
图4
(2) 提取河流网络矢量数据
执行如下操作:[Hydrology]中的菜单命令[ Hydrology ]-[ Stream to Feature ],如下图5所示:
图5
(3)平滑处理河流网络
单击[编辑器]工具栏,执行如下操作:[编辑器]-[开始编辑],确保目标图层为河流网络图层为(2)中输出的矢量图层。

如下图6所示:
图6
5).流域分析
(1)获取汇水点数据,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执行工具条[Hydrology]中的菜单命令[ Hydrology ]-[ snap pour point ],如下图7所示:
图7
继续执行如下操作:[Hydrology]中的菜单命令[ Hydrology ]-[ Watershed ],如下图8所示:
图8
执行命令:[转换]-[栅格到多边形] 将流域栅格转换成为矢量图层,如下图9所示:
图9
将图像在设置图层[Watershed]属性[符号]后设置,便得到上图的效果。

实验四、植物生长适宜性分析实习报告
1、根据给定的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img,利用地形分析工具分别生成坡度slope.img和坡向aspect.img文件。

图1 图2
图3
2、打开DEM.img,根据“植物生长适宜条件.doc”要求,生成植物生长适宜的高程条件“高程条件.img”,程序如下图。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3、打开slope.img,根据“植物生长适宜条件.doc”要求,按2的方法生成植物生长适宜的坡度条件“坡度条件.img”。

图12
图13
4、分两步进行,首先计算0-45º,然后计算225-360º。

打开aspect.img,根据“植物生长适宜条件.doc”要求,按2的方法分别生成“坡向条件1.img”和“坡向条件2.img”,最后利用波段运算合成一个“坡向条件.img”
5、打开“土壤.img”,根据“植物生长适宜条件.doc”要求,取阀值2(最小)和3(最大),按2的方法生成植物生长适宜的土壤条件“土壤条件.img”。

图14
图15
图16
6、对“土壤条件.img”、“坡向条件.img”、“坡度条件.img”和“高程条件.img”四个图象做波段运算,在图象上,象元值为4的区域为最适宜区,象元值为3的区域为较适宜区域,依此类推。

生成果树生长适宜区分析图象。

如下图所示。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实习五、北京城市扩张检测与分析实验报告
一、TM数据预处理
1、TM 4的7个波段数据的叠加,即把7个独立存在的波段文件合成一个文件,ENVI的操作步骤:打开ENVI并加载TIF影像,之后单击basic tool --- layer stack ,全选TM4影像选择好保存路径再点击OK即可合成。

过程如下图1~6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同理,TM5的7个波段合成后如下图7所示:
图7
二、图像匹配
以其中一影像作为参照,将另外一影像匹配到参考影像的参照系中。

图8 生成匹配点1
图9 生成匹配点2
图10 检验匹配结果
三、图像裁剪
以最近的TM数据所表现出的城区范围为基础,将两景影像裁剪到相同的大小。

(注意,裁剪时,裁剪后的图像一定要大些,要超出城区范围,否则最后就检测不出变化了。


图11 规则分幅裁剪结果对比(6500*6500)
四、三指数法进行城市规模扩张检测
1、三指数分别为:NDBI、MNDWI和SA VI (如何定义请查阅资料,并生成这三个参数的影像)
NDBI的计算公式为:(TM5-TM4)/(TM5+TM4),在Band Math中键入
(float(b5)-float(b4))/(float(b5)+float(b4))
图12
经过ENVI计算得到图像13,如图13所示:
图13 TM4与TM5计算出的NDBI图
MNDWI的计算公式为:(TM2-TM5)/(TM2+TM5),在Band Math中键入
(float(b2)-float(b5))/(float(b2)+float(b5))
经过ENVI计算得到图像14,如图14所示:
图14 TM4与TM5计算出的MNDWI图
SA VI的计算公式为:SA VI = [(NIR –Red)/(NIR + Red + L)] * (1 + L),在Band Math中键入
(float(b4)-float(b3))/(float(b4)+float(b3)+0.5)*(1+0.5)
经过ENVI计算得到图像15,如图15所示:
图15 TM4与TM5计算出的SA VI图
2、通过波段运算得到上述三个指数,然后将其用RGB合成后利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得到城市用地(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城市绿地、水体、裸地及其他),非城市用地(农田、林地及其他)
经过RGB合成后得到如下图16所示的TM4与TM5彩色合成图:
图16
利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将上述TM4与TM5的彩色合成图进行处理后得到下图17~20所示:
图17 评价训练样本TM4 图18 评价训练样本TM5
图19 最小距离法TM4
图20 最小距离法TM5
3、对上述结果进行后处理,并将其转成矢量文件后在ARCGIS中提取城市范围;
4、对两期影像所对应的城市规模进行成图。

图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