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教学设计
上海市进才中学吴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
说明: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是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杂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对于高三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规范和提升,写作实践的夯实与升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着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层特殊的背景,上好此文便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想故作回避。
所以“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成为必须,而不是重点讨论如何去演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
2.难点: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
说明:
本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同时,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上形象的描写,使整个论证过程既集中有力又不乏生动幽默。
让学生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由于时空的阻隔和当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来看,对当代的高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鲁迅先生的杂文大多因“杂”而难读难懂,然而此篇因听众的特殊,是与我们在座一样的高中生,故而深入浅出,相对而言,通俗易懂。
此文亦不妨视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议论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为抓手进行梳理,了然文章的架构。
落实确认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深意。
练习举隅
1.以提纲的形式梳理出文章结构,不可太简。
(80字左右)
2.对比本文与《拿来主义》在写法上的不同,写一段鉴赏文字。
(500字左右)
3. 大作文:仿写《未有“大师”之前》。
(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