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人文地理(10-江苏与浙江))
中国人文地理(10-江苏与浙江))
宁波城市经济圈 以宁波市区为中心,依托高速公路主骨 架和铁路主骨架发展。 重点发展临港重化产业和服装、塑料加 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的重要组成与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 核心区域。
近沪经济走廊 包括嘉兴、湖州临近上海地区。呈现 以嘉兴市区、湖州市区为两极,依托申 嘉湖高速公路(规划)、申苏浙皖高速公 路(规划)发展的带状结构。强化嘉兴区 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大接轨上海力度, 重点发展临港型产业、高附加值传统特 色产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上海 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产业协作的配套 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跨国公司 的出口加工基地。
3、发展格局 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市连绵带 和绿色生态网、基础设施网为主体的 “区—带—网”的开发格局,实现产业、 城市、生态融合发展,建成产业集群优 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 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区、城市群、 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长三角南翼“黄金产 业带”。
城市发展:两圈一廊
杭州城市经济圈 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杭宁、杭沪、杭甬、杭金 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国道等主要交通走廊 为轴线的圈层状结构 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现代医药为主体的高新 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成 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域、 高附加值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枢纽区域。
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1、基本情况 位于长三角南翼,包括杭州、宁波、嘉兴、 湖州、绍兴、舟山六市,陆域面积4.5万平 方公里,占浙江全省的44.2%。地区生产 总值7841亿元,约占全省的65.9%, 人均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是 浙江省发展最快的区域。 2、战略定位 · 先进制造业核心区 ·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 · 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 · 科技创新先导区 · 生态建设示范区
服装产业集群:以宁波男装、杭州女 装、湖州童装等为特色,提升设计水平, 打造国际品牌,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服 装制造中心之一。 大力扶持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 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纸制品、家用电 器及设备、食品加工制造等具有优势的 产业集群。
杭州地区卫星照片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
石化产业集群: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发展塑 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以及多种有机化工 原料、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成为国内有重要影 响的石化制造中心之一,与上海漕泾、金山、 吴泾石化共同构筑国际石化制造基地。 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化学纤维制造、织造、印 染以及中高档棉纺织、纺织机械等,成为以化 纤纺织为特色的集制造、研发、贸易等功能于 一体的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
1、基本情况 金衢丽地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包括金 华、衢州、丽水三个地级市,总面积 3.7万平方公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152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6.3 %和12.8%,是浙江省生态环境优越、 地区差距较大、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开发 潜力较大的区域。
2、战略定位 经济走廊:浙江经济新的成长区域;产 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杭金衢、金丽温 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交通走廊地带;长 三角和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经济辐射 的重要通道。 生态屏障:全省生态安全体系和生态省 建设中的关键区域;区域人与自然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太湖地区侧重生态环境保护,划定太湖湖体、 沿湖岸5公里陆地、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及沿 岸两侧各1公路范围为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一级 保护区;现有工矿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治理污染, 限期达到太湖流域废水排放标准,限期不能达 标的一律关闭或按规划迁移;加强船舶污染控 制。划定沿太湖岸线一公里保护带,保护自然 景观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优先绿化与美化, 增加水岸景观的多样性;在保护带范围以内不 得引入与旅游业无关的房地产项目,严格禁止 人造景点的建设,禁止对自然景观的人”。山地 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 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 顷。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 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 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 等六个地形区。 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 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 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 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1、基本情况 包括温州、台州2个地级市,陆域面 积2.1万平方公里,全年地区生产总 值257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 0.6%、和21.7%。该地区市场 化水平高,民营经济活跃,特色产业和 专业市场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是著名 的“温台模式”发源地。
2、战略定位 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 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
浙江省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三大产业带: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 高速公路沿线 1. 环杭州湾产业带: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现代 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 集群。 2. 温台沿海产业带:重点构筑电气机械及器材、 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医药与保健仪器、服装 服饰与服装设备、模具与塑料制品等五大支 柱产业集群。 3. 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重点加强生态 保护,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 中高档豪华大客车及汽车配件、氟化工、小 商品及五金制品等优势产业。
3、发展格局:两类发展区
产业带: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 路沿线区域,区位条件、空间条件较好, 是人口与经济进一步集聚的重点发展区 域,可以形成; 生态型经济发展区:环境资源丰富、生 态要求较高的广大山区,既要承担生态 功能,又要积极合理发展经济,是人口 需要继续适度外迁的区域,列为。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 滁州、芜湖,以及淮安南部和巢湖部分地区。根据 规划,南京都市圈将成为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 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 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并成为以上海为 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在一体化的总体构 思下,南京都市圈将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 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扩大区域 合作,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长江为纽带、沿江城市 为依托,联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中心, 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 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
江苏四大产业带、三大都市圈、三大 旅游圈
四大产业带:沪宁线、沿江线、沿东陇海 线、沿海线 三大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 三大旅游圈:环太湖、宁镇扬泰、徐淮盐 连宿
江苏三大都市圈、五大产业带示意图
“江苏省区域经济框架
沪宁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 区; 长江沿岸滨江基础工业带,布局钢铁、石 化、电力、建材、船舶修造和高新技术产 业; 沿海经济带,以土地、海洋、生物滩涂资 源的开发和港口、铁路、公路、航道建设 为主;
浙江城市群体系规划
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五大标志性产 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信设备、软件、 微电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以及 配套研发、教育服务业等,与沪、苏电 子信息产业共同构筑国际重要的电子信 息产业基地。 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现代中 药、化学医药、海洋药物和新型医疗器 械、制药机械等,成为国内重要的现代 医药制造中心之一。
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三条横向 产业带
苏通盐、锡常泰、宁镇扬淮三条纵向产业走 廊; 打造“555”扶持工程,即培育5个年营业收入 超500亿元、50个超100亿元、500个超10亿元 的重点企业和集团;创建10个国际水平和50 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制造业研发中心等。
培育壮大重点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基础材料和新材料、现 代纺织、生物医药、软件等六大重点优势产业, 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电子 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力 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超过 25%。 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抓紧 开工建设南京江宁长安福特第二工厂、盐城东 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造船行业推进南通中远 川崎大型造船项目,启动江阴扬子江造船扩建、 融盛造船项目,加快其一体化进程。
蓝色产业带: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 加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重点,形 成以海岸带、主要岛屿、港区、沿海城 镇为平台的海洋产业带。 绿色产业带: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 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统 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 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
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 带发展规划
苏锡常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将划分为五个空间分区进行组 织:沿沪宁线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 区、沿沪地区和宜溧金丘陵地区。这五个地区 既要考虑各自区域内具体环境及发展要求,同 时也要为苏锡常都市圈的整体发展提供空间整 合支撑。 沿沪宁线地区应避免城镇建设空间无序蔓延。 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园区和研发创新基地选址; 鼓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大型超市与文体娱乐设 施布局;引导农村居民点逐步迁出;限制一般 加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城镇居住区扩大用 地规模;禁止污染项目布局。
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突出抓好集成 电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沿江基础产业带重点抓好沿江港口开发 和专业化开发园区建设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主要抓好特色产业的 发展。同时,组织编制好沿海经济带和 海洋经济规划。 围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争取每县培 育一二个特色板块经济,形成具有竞争 优势的产业集群。
3、产业发展:三带 金色产业带:以国际性产业集群为核心、沿 海城市群为依托,形成沿甬台温铁路、台温 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集聚发展的先进制造 产业带。 大力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 轻工机械等三大特色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服装服饰、日用小商品、工艺品家 具、家用电器、通用机械、包装印刷等六大 轻加工型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医药与保健食 品、新型材料等两大新兴产业。
徐连经济带,以布局重化工业和林海 工业为主、建设高效创汇农业; 苏北大运河经济轴线的开发,以煤炭、 石油、铁矿、岩盐、石膏等矿产资源 的开发为主,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 展创汇农业和建设城市的副食品基地。
江苏省“三纵三横”的产业布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