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芪

黄芪

黄芪黄芪上师如意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汇集【别名】东北黄芪,内蒙黄芪,绵黄芪,黄蓍,西黄芪,库伦黄芪,红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炒黄芪: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气虚内伤,劳倦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概说】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益气、补肺益卫、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养心通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散邪行痹之功效。

常用于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胎漏、胎动、滑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血脱、脾虚泄泻;痈疽不溃,溃不收敛;血虚萎黄,肢体麻木;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证。

临床上也多用于治疗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减少症等血虚诸证,与冠心病、动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脑梗塞等多种血脉瘀滞者。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退肿,补血活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便血崩漏,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药配伍】黄芪配丹参:黄芪补益元气,丹参养血活血化瘀。

两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

黄芪配蒲公英:一温一寒、一补一攻,临证以此药对为君,遣药组方,擅治内科杂病。

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

二药合用则汗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驱邪而不伤正。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治疗重症肌无力: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

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

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治疗气虚血滞所致骨质疏松、贫血、颈椎病、腰椎病、半身不遂等病,可见肌肤麻木,或肢体酸麻,或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

煎汤饮。

此方不可用甘草。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与黄芪一味药之差异,药效大不一样。

2.用于脾虚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常与人参、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等合用。

治疗胃下垂,证属中气下陷,寒饮留中:茯苓30g,肉桂6-9g,焦白术12g,炙甘草9g,炙黄芪24-30g,升麻9g。

水煎服,日1剂。

治疗滑胎,证属脾肾两虚,冲任不固: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熟地12g,山药24g,枸杞12g,续断12g,寄生15g,菟丝子12g,杜仲12g。

隔日一剂,分房静养,避免劳累,连服五月。

3.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用于表虚易感风寒,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

治疗产后多汗: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

治疗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治疗自汗盗汗、易感风寒,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0-15g、白术12-15g、防风3-10g。

若兼阴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

4.用于水肿、脚气,常与防己、白术、茯苓等配伍。

治疗水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生黄芪30-120g,糯米30-50g。

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一大碗,作1日量,2次服食。

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浮肿、蛋白尿: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5.用于气血不足、脓成不溃、久溃不敛或疮疡内陷者。

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皂角刺等同用;久溃不敛或疮疡内陷,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

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芪12克、山甲(炒末)3克、皂角刺5克、当归6克、川芎9克。

水煎服。

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芪9克、人参9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生姜9克、茯苓9克、牡蛎9克。

水煎服。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

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用黄芪建中汤: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6.用于气虚血瘀之慢性胃、肝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癌、胃粘膜脱垂、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及肝或胰癌肿患者,可以生黄芪与莪术组成药对同用。

黄芪能补五脏之虚,莪术善于行气破瘀消积,二药同用,可奏益气化瘀生新之功,使病变消弭于无形。

如以益气为主,黄芪可用30~60g,再佐以潞党参或太子参;如以化瘀为主,莪术可用至15克,亦可加入当归、桃仁、红花;解毒消瘕,常伍三七、虎杖、蛇舌草。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阴阳俱虚、气滞血瘀、阴寒湿热:黄芪15-30g,党参15-30g,生白芍15-30g,当归10-15g,桃仁、杏仁各10g,莪术6-15g,元胡15g,佛手7g,枳壳10g,丹参15g,川芎6-12g,干姜8g,制附片6g,乌药10g,乌梅8g,山楂15,百合15,炒麦芽15g,神曲15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5g,青木香10g,大黄5g,黄连2g,炙甘草6。

水煎内服。

方中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解毒生肌,既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又可解痉止痛,减少渗出,修复糜烂,促进胃粘膜固有腺体的增生;用莪术、元胡、川芎、丹参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和肠化消失,恢复胃粘膜正常屏障。

太子参、全当归、桃仁、杏仁各10克,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证属脾胃虚寒、热郁血瘀:柴胡10g,白芍12g,黄连9g,蒲公英20g,黄芪20g,莪术8g,苦参12g,白芨20,徐长卿9g,法半夏、枳壳、地锦草各15g,生甘草7g。

治疗肝肿大,证属肝经疫毒已久,正气亏虚,气血凝聚结而为瘕:生黄芪、虎杖、生麦芽各20g,莪术6g,太子参、紫丹参各15g,三七末(分吞)2g,鸡内金8g,川石斛10g,甘草5g。

7.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多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内热不明显者,可与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饮;若脾肾两虚,精亏液耗之消渴证,亦可与山茱萸、山药同用,如消三消胶囊;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还可与人参、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

治疗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用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

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

治疗长期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伴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饮食无味、大便溏泄、时或口干、夜寐不安,证属气虚发热:黄芪20g,党参15g,柴胡12g,当归10g,升麻6g,焦白术、陈皮各5g,麦冬10g,五味子、灸甘草各3g。

水煎服,每日1剂。

以甘温除热。

8.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脑梗塞: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15克。

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治疗心律失常: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大枣20枚。

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1日1剂。

治疗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24-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治疗慢性低血压,证属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黄芪15-18g,附子6-10g,干姜8g,升麻6g,五味子10g,白术10g,炙甘草6g,人参5-8g(另煎)。

水煎,日1剂。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

【类药对比】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用法用量】煎服:6-30g,大剂量可用60-120g。

或煎膏滋,浸酒,入菜肴等。

1.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

治疗低血压症,黄芪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

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重用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慎之慎之。

2.对于脏器下垂者,宜重用黄芪以升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