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处理办法摘要:现今中学生的体育活动是中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并且是期待解决,即运动损伤问题。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损伤类型和解决办法进行研究,找到切实可行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使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前言:近几年来报道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给中学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
但是,实际上,不论运动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进行在体育锻炼时进行必要的防护,避免损伤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中学生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
只要我们思想上防伤观念常备不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中学生预防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对运动损伤应采取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运动损伤的预防。
不能因噎废食而不敢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竞赛中,各项防护措施具体到位,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损伤发生。
特别是要让中学生正确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运动损伤,学习和掌握一些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方法,提高中学生体育科学素质,增强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于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更是非常必要的。
这无疑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缺乏了解,个别学生身体患有某些疾病,不适合剧烈活动或某些体育项目,教师没有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但没有区别对待;教学组织管理不严,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进行活动,老师对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没有严加管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关节活动不充分,从而容易导致关节肌肉的拉伤;教师课前准备仓促,没有对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进行仔细检查,都会增加学生受伤的几率。
2、学生方面2.1思想不重视。
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对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麻痹大意是造成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
比如在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热身;在运动中急于求成,在技术动作不正确的情况下自行加大运动强度和技术难度,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生理特点都易造成运动损伤。
2.2技术动作不规范。
有些学生课上思想不集中, 对技术讲解和示范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不合理,或者动作粗野、用力过猛甚至故意犯规,做一些危险动作,这方面的损伤比例最高。
常见于足球排球篮球等运动中。
2.3运动量过大。
目前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功课繁重、锻炼缺乏。
如果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超过学生可以承担的生理负荷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重,同样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课是快乐的,这样他们就能自觉积极的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3、客观条件场地和器械缺陷:运动场地的不平整、不规范和短缺,同时保护措施的不得当;室外体育器材生锈、腐烂,学校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都容易造成学生在活动时发生摔伤等。
恶劣的天气有时也会造成运动损伤:气温过低易引起冻伤;气温过高易引起大量出汗、电解体紊乱、甚至中暑;运动场地光线不足影响运动者的视力也容易造成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1、加强思想教育首先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
在教学训练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作为备课的一项内容。
多渠道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宣传也是势在必行,因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一是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措施不落实人为造成;其二是部分学生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自我压缩能力差而生产;其三是一些主、客观因素(如器材隐患、气候条件、技术掌握不全面等)而导致的事故发生实属意外、突发、偶发事件,是无法预料和人为所能避免而造成。
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认真地搞好安全教育宣传这块阵地,消除伤害事故隐患的出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必须加大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材。
对于我们处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决不可以站在圈外看热闹,应理所当然的站在宣传发动的第一线。
要通过认真实践和推广实施切实可行多渠道的安全教育宣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了一系列伤害事故发生。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能动性,克服惰性。
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弹性,并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射联系,为正式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个人各器官系统功能状况、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定。
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准备活动应充分些。
一般认为,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而定。
做到有针对性,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
大腿肌肉群损伤与准备活动内容安排有关。
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做肌肉的动力性或静力性的力量练习,并应增加肌肉伸展性练习。
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紧密联系,对正式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对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
一般来说,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时间间隔以1-4分钟为宜。
因此,在运动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课的专项时,都应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3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
为了减少损伤,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者应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4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应对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是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作到心中有数,体育课上的一些事故,不少是因组织工作不当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安全角度出发,做好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工作。
其一,规定中学生穿运动鞋和运动衣上课,以免滑倒摔伤和不必要的拉伤。
其二,清理一节课所用运动场地的杂物、浮沙、尘土等,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其三,严格检查上课时所用的体育器材,教师示范时,提前向中学生讲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以防伤害事故发生。
其四、示范动作要领、严明练习纪律,明确运动信号(如手势、哨声、口令等),以免出现因为技术动作的变形、组织教学的失误和纪律性差造成中学生拉伤、擦伤、脱臼等伤害事故。
5 、掌握动作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体育课中发生意外事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倍加小心,加强保护,确保安全。
尽量让事故减少到零,在教学科目中,要针对教学内容,重点加强保护。
6 、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医务监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中学生的身体情况,面部表情;如学生面红耳赤,大口喘气,满头大汗,说明运动负荷大了,应立即调节,采取减少练习次数,降低练习强度,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
如个别学生面色发白,虚汗满面,走路摇晃,说明他体力不支,应让其休息,并注意观察他的变化;在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特别应注意中学生的身体变化,此时学生大都是腹空肚饿,精力体力均不充沛了,所以要控制运动总量。
三、运动损伤处理运动损伤中最多见的软组织的损伤。
软组织一般包括肌肉、肌腱、腱鞘、筋膜、韧带、血管、关节囊、软骨等。
发生在这些组织的损伤称为软组织损伤。
根据损伤后皮肤、粘膜是否有创口和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损伤两大类。
1、擦伤(皮肤表面受到磨擦后的损伤)处理:创口较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创口周围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擦以红汞或紫药水,无需包扎。
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关节附近擦伤经消毒处理后,一般不采用暴露疗法,因为干裂易影响关节运动,一旦发生感染,也易波及关节。
因此,关节附近多采用消炎软膏或多种抗生素软膏涂抹,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
对于出血比较严重的还要进行止血处理。
2、撕裂伤伤中,以头面部皮肤撕裂伤最为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被对方肘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等。
若撕裂的创口较小,经消毒处理后,用粘膏或创可贴粘合即可。
撕裂创口较大,则须止血,缝合创口。
若伤情和污染较重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并给以抗菌素治疗。
3、挫伤由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使该处及皮下组织或器官受损,如运动中相互冲撞、被踢打或身体某部碰击在器械上等。
轻者仅是皮下组织(如肌肉、韧带等)挫伤,重者(如头、胸、腹部和睾丸挫伤)常因某些器官的损伤而合并休克。
体育运动中较常见的是股四头肌和小腿前部挫伤。
4、肌肉、肌腱拉伤由于肌肉主动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所承担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伤。
拉伤可发生在肌腹或肌腱交界的附着处。
由于致伤力的大小和作用性质不同,可引起肌肉、肌腱部分纤维断裂、完全断裂或微细损伤的积累,除肌肉本身拉伤外,常可同时合并肌肉周围的辅助结构如筋膜、腱鞘和滑囊的损伤。
5、关节韧带扭伤由间接外力所致,即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而造成。
轻者放生韧带部分纤维的断裂,重者则韧带纤维断裂,引起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同时可合并关节囊、滑膜和软骨组织的损伤。
6、织损伤的处理6.1 早期早期是指受伤后24-48小时内,次期病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组织撕裂或断裂后出现血肿和水肿,发生反应性炎症。
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局部的红、肿、痛和功能障碍。
因此,该期的处理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及减轻炎症。
处理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数种并用。
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
这种方法应在伤后立刻使用,有制动、止血、止痛及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
冷敷一般使用氯乙烷或冰袋,然后用适当厚度的棉花或海绵置于伤部,立即用绷带稍加压力进行包扎。
24小时后+拆除包扎固定,根据伤情在作进一步处理。
外敷新伤药常可达到消肿、止痛和减轻炎症的效果。
此外,若伤后疼痛较剧烈可服用止痛剂。
如局部红肿显著,可同时服用清热、活血、化瘀的中药。
6.2 中期中期是指损伤发生在24-48小时以后。
此期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的主要特点是肉芽祖师已经形成,凝块正在被吸收,坏死组织逐渐被清除,组织正在修复。
临床上,急性炎症已逐渐消退,但仍有瘀血和肿胀。
因此,该期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变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再生修复,防止粘连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