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和引导智力超常的孩子古今中外有很多智力超常儿童,如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6岁就能作诗;德国古典作曲家贝多芬13岁就创作了三部奏鸣曲。
当今超常儿则更多,如河北晋县农村的姚思,10个月起开始认字,2岁2个月识字1200多个,2岁5个月智商达243……智力超常儿有一些什么特点呢?对超常儿童又该怎样引导呢?1、智力超常孩子的特点(1)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
如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童年时期对昆虫和鸟兽很感兴趣,以致于后来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而成为著名科学家。
(2)善于观察、想像力丰富。
超常儿观察物体较仔细,且爱提问题,他们还能大胆发挥想像力。
如小画家胡小舟六岁画的“在月亮上荡秋千”表现出了不寻常的想像才能。
(3)注意力持久,记忆力好。
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超常儿却能长时间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记忆力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如超常儿邝亚南,能熟练地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
(4)反应敏捷。
如被称为“活电脑”的农民孩子申克功,能口算相当复杂的数学题。
2、对智力超常孩子的引导应做到以下几点:(1)个性特征良好。
超常儿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不怕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中敢于扫除障碍。
(2)制定教育计划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父母不能以为智力超常孩子接受能力强,学的知识越深越好,这是不符合科学育儿原理的。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定一套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教育计划,安排的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的学习内容孩子会因学不会而觉得沮丧,对学习失去兴趣,太浅的学习内容孩子会觉得自己懂了而不感兴趣。
超常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及应对措施下面就超常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心理辅导方式。
一、超常儿童自我中心的现象呈现情景一:食堂里两个同学僵持不下,原来,张同学买好饭菜转身时被其他同学一挤,不小心把汤泼到了李同学身上,李同学立马要求他道歉,本来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问题,偏偏张同学坚持为自己辩解,拒不承认是自己的过错,双方僵持不下……情景二:宿舍里,宿舍全体成员正在讨论如何开好迎新联欢晚会,只见周同学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或者就摆手示意同学别插话,或者就与他人争辩,争得面红耳赤,非要他人接受他个人的意见。
情景三:教室里,因为宿舍内务扣分,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把那天值日的陆同学和另一位同学找了过来。
陆同学找了好多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是一个劲地埋怨另外一名值日生没有尽到责任。
[1]二、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透析这些超常儿童,因为各种光环加在他们身上,个人表现欲大于集体荣誉感,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其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1.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
2.好表现自己,好大喜功。
3.自己永远是对的,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的。
4.同学有困难,不肯主动伸出手,缺乏同情心。
三、自我中心的心理成因超常儿童的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偏差,而这些超常儿童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
具体表现为:1.父母宠爱,加上超常儿童天资聪颖,缺点往往被家长忽略,在鲜花和掌声中无意识地使其形成了骄纵的性格,失却了自我———自我中心、目空一切的心理就这样滋生了。
2.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对孩子思想行为中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宽囿之至,导致放任自流。
父母重智轻德,唯学习成绩是问,待人处世方面教育甚少,使得这些儿童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父母双方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
有些超常儿童的父母因为期望值很高,当其犯了错误以后,一方家长对孩子一顿谩骂,而另一方家长则在一旁袒护孩子,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
四、自我中心心理的辅导1.教师和父母合作,让父母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把学生的一些表现和家长进行个别交流、沟通,在育人的目标上达成一致,即要成才,先做人。
2.随着学生的日渐长大,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尽量理解他、尊重他,做一个能与学生平等沟通的良师益友,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对其心理辅导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帮助孩子们进行分析,让他们懂得:交往是平等互利的。
若违背此原则,总想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办事,会使人感到你刁蛮任性,不愿意与你交往。
(2)让他们懂得一些待人处世的原则:放低自己,提高别人;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待人处世的书籍,讲一些有杰出贡献的人的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3)鼓励他们热心帮助同学。
(第二阶段)(4)学会换位思考:在与同学交往中遇到麻烦时,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想要是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这样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5)学会“倾听”,在集体活动中,要做个忠诚的听众,允许别人发言,大家一起讨论。
(第三阶段)(6)学会每日反思,通过日记、周记等让这些自我中心的超常儿童在自觉的反思中不断自律,提升自己。
(7)老师、家长既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又要让他们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五、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几个注意点:1.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班主任,心理调节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要注意时间的超前性、即时性、延续性。
(1)超前性班主任必须把握好超常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轨迹,在心理问题出现以前,班主任就要悉心观察,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
(2)即时性当问题不可避免或者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时,班主任应当凭敏锐的判断力,高效、公平、公正地进行处理。
(3)延续性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才能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反复,做大量艰苦工作才能见效,对于超常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更是如此。
2.心理辅导工作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超常儿童较敏感,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的时候,要尽量面对面地交谈,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切忌在公共场合批评、训斥,这样做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帮他们改正了不足之处。
总之,由于超常儿童的特殊性,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根据他们的独特个性和最主要的心理问题,进行具体的心理辅导。
超常儿童有哪几种心理表现?1.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
超常儿童追求卓越,学习优异,但这也使他们在无法尽如人意时,容易受伤害,造成内心的冲突与不协调。
他们在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
已经很优秀,但是还是不满意,没有成就感,这些现象似乎成了超常儿童的通病。
另一方面,他们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
一些超常儿童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满意,他们在学校中体验更多的是不满和不快,缺少幸福感和快乐感。
2.自我评价不当一方面,超常儿童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只关注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
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不尽如人意或令人害。
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
另一方面,很多超常儿童在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优越感。
很多超常儿童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甚至专横、唯我独尊。
总觉得自己很特殊,和普通同学不一样,这样容易造成他们在同伴中孤立,没有朋友。
3.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常超儿童有时会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在意他人的评价。
一方面,这些超常儿童过于追求完美使得他们很在意他人的评价,总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面使得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有时候为了避免偏差,甚至减少和别人的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
4.环境适应能力差超常儿童通常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由于所处的环境(即时间、地点、空间、人员)的特殊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从而造成其学习和精神上的障碍。
例如,少年班是高手如林之地,竞争相当激烈,大多数超常儿童在进入少年班的初期,往往会觉得很难适应环境。
他们会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思维方法、竞争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
大学生活需要的高度自觉、高度自主、高效率、快节奏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给每位超常儿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的经过拼搏学有所成;有的怎么也拼不上去,于是产生了自我封闭、嫉妒、骄傲或自卑等心理状态;有的则出现了焦虑、失眠、神经衰弱以至休学、留级,退出少年班的现象时有发生。
5.焦虑等情绪问题超常儿童尤其是进入少年班的超常儿童,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往往还存在着其他的心理问题,如“成就焦虑症”等情绪问题。
6.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是超常儿童最为困扰的心理问题之一。
虽然超常儿童在智力和学业方面有很多超常之处,但他们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如自我中心、我行我素、没有礼貌等。
7.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在正常儿童中也会出现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的人格缺陷及人格障碍,但是在超常儿童身上,人格缺陷和障碍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
超常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人格缺陷或障碍:(1)依赖型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人原因都会造成超常儿童在生活中和心理上的过度信赖。
有些超常儿童不论遇到大事小事总是会说:“爸爸妈妈(或老师)没有这么说,这样不行。
(2)偏执型有些超常儿童在遇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极端固执、偏执,不懂得变通。
(3)分裂型超常儿童通常都会表现出行为古怪、冷漠、行为隐匿等行为特征。
如某超常儿童极不合群,每天天不亮离开宿舍,熄灯后才返回,也不和同学们交流,每天我行我素。
(4)循环型有些超常儿童情绪变化快,喜怒无常,而且还呈现周期性。
上述人格缺陷虽然暂时没有发展成为严重的人格障碍,但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患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或者学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