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但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题记
螺丝钉是向“上”的,他把尖锐直指困难。
在雷锋所处的时代,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人民方面,中国都如同一个新生儿一般蹒跚学步。
但那时的人民是充满干劲的,雷锋就如同一颗螺丝钉一样扎根在党和人民群众之中。
他一心为党和人民服务,大大小小的善事数不胜数。
从雷锋所处的历史环境看,“螺丝钉精神”与当时的计划经济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即鼓励当时的人民具有在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工作的精神力量。
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就业的渠道更加广泛,选择性也更强,但这并不代表“螺丝钉精神”已经过时。
今下的“螺丝钉精神”体现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螺丝钉也是向“善”的,他把温柔给予人民。
雷锋精神是一种善的境界,雷锋心中有爱,他爱党、爱国、爱人民,心中永远装着别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
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如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有了全新的时代内容。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奉献精神,不可否认的是雷锋精神的延续。
在我们生活中的志愿者服务,也是学习雷锋活动的延续和拓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核心。
同样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的医护人员和军警官兵勇敢地站在了第一线,真正的为人民、为国家发光发热。
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称得起“英雄”的称号。
签下请战书,穿上防护服,把生命交给了国家,他们是向上的;远赴武汉,站在第一线,从死神手下夺人,他们是向善的。
他们是一颗颗螺丝钉,为国家、为人民坚定不移地奉献着。
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院士说过“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毅然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买不上机票,他挤上了高铁,被安排在了餐桌一角,刚一落座就拿出了文件研究。
这位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冲向前线,也不是唯一一次作逆行者,去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十七年前的“非典”,钟南山院士便冲到第一线。
他有一句名言“医院便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热血奉献,俱是雪中之炭;螺丝精神,益是锦上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