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第十五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敏实验
毒素检查 ELISA法
20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
康人的鼻咽部,大多数为正常菌群,不致
病。
。
2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呈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G+,多数菌株 在培养早期(2-4h)可形成荚膜,随培养时 间延长,荚膜消失。
1-6h恶心、呕吐、 腹泻。1-2d恢复。 用药不当杀灭肠道正常菌群,耐药金 葡菌繁殖产生肠毒素,肠粘膜大片坏死。 红斑、皱、水疱、脱落。 高热,低血压,红斑,肝肾心受损。
18
三、微生物检查法
标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细菌形态、排列、染色性
生长现象 色素,溶血
生化反应
大肠埃希菌的形态与结构
二、致病性
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两大原因可以致病:
1、条件致病
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道外感染,多为化 脓性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见
2、致病菌株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
59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黏附素
• 粘附肠道和泌尿道黏膜上皮细胞 • 主要包括定植因子和菌毛
肠毒素
B:光镜
伤寒沙门菌的形态与结构
1.致病物质
• 菌毛 可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
• Vi抗原 有抵抗吞噬作用
• 内毒素 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降低
• 肠毒素 可引起食物中毒
2.所致疾病
• 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 • 食物中毒 • 败血症 • 无症状带菌者
侵袭力:细菌的粘附、穿透力及扩散力; 致病物质 内毒素:发热、白细胞数下降等;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
菌体肾形或豆形,成双排
列,凹面相对,出现在急
性期病人的脓性分泌物中
的
内。
有荚膜和菌毛
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 培养基培养
对热、冷、干燥和消毒剂 极度敏感。
(二)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 主要以菌毛、荚膜、内毒素致病 • 通过性接触、间接接触和产道感染 • 分泌物涂片,查到G-双球菌,有诊断
丙型链 γ 无 无
不溶血性链 一般不致病
α溶血(草绿色溶血环)
Note the partial hemolysis accompanied by a greenish discolorization of the agar around the growth
β溶血
Note small, white opaque colonies, beta hemolysis (complete lysis of the red blood cells around the colonies; see arrows), and sensitivity to the antibiotic bacitracin in the Taxo A® disc.
4
Staphylococcus (LM)
易培养:普通平板 血平板
产色素:金黄色 白色 柠檬色
致病菌产生溶血环 触酶试验阳性 致病菌可分解甘露醇
6
培养特性( 固体培养基生长现象)
完全溶血和不完全溶血
β溶血
α溶血
根据产生色素不同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
腐生葡萄球菌(柠檬色9 )
价值 • 普及性病防治的知识教育是预防淋病
的重要环节 • 治疗首选青霉素 • 新生儿用1%硝酸银滴眼以防
肠杆菌科
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有的 为致病菌,多为肠道内正常菌群,可引起医院感染。
50
与人类感染有关的肠杆菌科细菌有31个菌 属,其中临床标本中常见的菌属有15种
• 克雷伯菌属 • 变形杆菌属 • 耶尔森菌属 • 肠杆菌属
第十五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
第一节 球 菌
一、葡萄球菌属
细菌常堆聚成葡萄 串状而得名。广泛分布 于自然界和人体体表及 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大多数为正常菌群,少 数为致病菌。80%以上 化脓性疾病由葡萄球菌
引起的。是最常见的 化脓性细菌。
3
一、生物学特征
形态与染色
G+菌, 呈球形,排 列呈葡萄串 状。无鞭毛, 无芽胞。
主要症状为: 发热、咽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 色皮疹、草莓舌
弥散的红色皮疹
猩红热(Scarlet fever) (scarlatina)
草莓色舌
防治原则
• 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 注意消毒
• 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
须治疗彻底,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
热及
的发生。
• 治疗A群链球菌感染时,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
菌毛 能粘附于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上,
利于细菌穿入细胞内繁殖 内毒素
使肠壁通透性增高 破坏肠粘膜 使肠功能紊乱 外毒素 可引起水样腹泻、昏迷等症状
2.所致疾病
• 急性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常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
等症状,排 • 急性中毒性痢疾
小儿多见,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主 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死亡率高 • 慢性细菌痢疾
分类
性状 菌落色素 血浆凝固 酶 α溶血素 耐热核酸 酶
A蛋白
致病性
金葡菌 表皮葡菌 腐生葡菌 金黄色 白 色 白色/柠檬色
+
-
-
+
-
-
+
-
-
+
-
-
强 弱(条件致病)
无
抵抗力
• 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 • 耐药菌株多(青霉素耐药)
致病性
1.血浆凝固酶 A、定义: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 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 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肠热症
典型病程 3-4W
肝、脾、肾、胆
(大量繁殖)
血液
(第二次 菌血症)
持续高热、肝脾肿 大、全身中毒、玫 瑰疹、相对缓脉
2、胃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3、败血症:
希氏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大于108 食物中毒(发热、恶心、呕吐、
腹痛、水样泻)
• 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均可引起腹泻
K抗原
• 具有抗吞噬作用
泌尿道感染
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
所
致
新生儿脑膜炎
疾 病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胃肠炎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
61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枸橼酸杆菌属
爱德华菌属 普罗威登斯菌属 志贺菌属 埃希菌属 摩根菌属
邻单胞菌属 沙门菌属 沙雷菌属 哈夫尼亚菌属 多源菌属
形态与结构 G—,钝圆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及菌毛
52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可生长,菌落相 似,形成灰白色、中等大小S型菌落。
53
鉴定中最重要的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
是指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病程超过2 个月者
☺病人要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蝇、灭蝇 ☺治疗可用氟哌酸、黄连素等
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一大群寄居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 G— ,菌群菌型甚多,多数感染动物,仅少数对 人致病,也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病。
71
A: 电镜
伤寒沙门菌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引起血管功能紊乱而导 致休克。
15
所致疾病
1. 侵袭性疾病
化脓性感染 局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毛囊
炎、蜂窝组织炎、气管炎、脓胸 特点: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脓汁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16
侵袭性疾病
疖
疖
麦粒肿
痈
痈
败
化脓性感染
血
症
甲沟炎
中耳炎
2. 毒素性疾病
2. 外毒素类:
(红疹毒素,SPE)、
(SLO, SLS)。
3. 胞外侵袭酶类: (SD)。
(SK)、
• 所致疾病 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传播方 式:飞沫、皮肤伤口、污染食物。
1. 化脓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其他系 统感染。
2. 中毒性疾病: 症。
、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
3. 超敏反应性疾病:
肠毒素:引起水样腹泻
细菌
粘附在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并穿入 到上皮下层繁殖
粘膜固有层的 吞噬细胞吞噬
76
超敏反应
肠出血 肠穿孔
发热、不适、全身 疼痛(前驱期)
胸导管
口
肠系膜淋巴组织
血液 (第一次
(大量繁殖)
菌血症)
伤寒沙门菌
(<103个)
副伤寒沙门菌
( 105~ 106 个)
粪便排菌 尿排菌
胆囊 肾脏
。
2.所致疾病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 化脓性感染
• 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 变异链球菌与龋齿的发生有关
扁桃体炎
(二)致病性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扁桃体炎
猩红热
淋巴管炎
淋 巴 管 炎
丹毒
丹毒
所致疾病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脓疱疮
脓疱疮
猩红热(Scarlet fever) (scarlatina)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肾形或豆形、成
双排列,凹面相对,多有荚
膜和菌毛,出现在患者脑脊
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