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
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
)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诗歌体裁的一种。
)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他更觉得亲情可贵,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
)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通过让学生对比句子,掌握描写的方法技巧。
在课堂上,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学习《游子吟》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和情感,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练习朗读的时间,无法完全做到在读中感受的教学目标。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山小太阳“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这歌声穿透风雪,驱散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最小的卫生员。
一路上,她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遥谣)鼓舞大家前进。
翻雪山时,同行(xíng háng)的大姐送给她一件红毛衣,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xī qī)盖的红艳艳的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叫她“小太阳”。
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了。
突然,“小太阳”停了下来,看到路边一个受伤的战士正把头埋,进臂弯里打瞌睡。
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
“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受伤的战士只是含混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
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小太阳”的身影。
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大家看到“小太阳”静静地躺着,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
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
她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
受伤的战士流着泪回忆说:“我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摇我,对了,我还听见了熟悉的歌声:“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受伤的战士脱下红毛衣,郑重地盖在“小太阳”身上。
红毛衣像“小太阳”快乐的笑脸,绽放在茫茫雪地中。
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选择短文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歌________(遥谣)同行________(xíng háng)膝________(xī qī)盖(2)大家为什么叫最小的卫生员“小太阳”?(3)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联系《七律长征》中的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4)短文结尾有什么寓意?【答案】(1)谣;xíng;xī(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斗志。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美好的品质。
在红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未来。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4)本题考查结尾的寓意。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谣、xíng、xī(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斗志。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美好的品质。
在红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未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外阅读。
灯光夏夜,静悄悄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姑娘出外飘游。
她那柔和的金黄色的光芒,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
她在天空中飘呀,飘呀。
夜渐渐深了,一家家的灯火相继熄灭了,人们进入了梦乡。
夜更深了,月亮姑娘在静寂的夜空继续慢慢地飘着。
忽然,她发现有一盏灯还亮着,那灯光和天上的星光相互辉映。
月亮姑娘好奇地探头一望,只见那明亮的灯光下有一位老师,她面前放着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本。
这位老师正在埋头批改学生作业。
她改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连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不放过。
额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她也顾不上擦。
咦,她怎么笑了?月亮姑娘又往前探了探头,啊,她改到了一篇好文章。
哟,怎么又皱眉了?咳,原来是批到了“淘气大王”的胡涂作业。
啊,这就是老师的甘和苦。
在这盏“长明灯”下,她的双鬓银丝不断增多,她的额上皱纹逐渐加深。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月亮姑娘叹息着悄悄离去,她不忍心打扰老师的工作。
啊,夏天的夜晚是多么宁静!月亮是那么柔和,星星是那么闪烁迷人。
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1)给短文分段。
(2)概括第二、五自然段段意。
(3)找出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4)为什么说:“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答案】(1)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解析】【分析】(1)这篇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点评】(1)只有掌握了课文内容,才能划分出段落。
(2)找出了每段的中心思想;(3)考查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告诉了我们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4.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程怡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