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1 耐蚀材料:金属材料:铁碳合金的耐腐蚀性,耐腐蚀低合金钢,耐热钢与高温合金,不锈钢,铝和铝 合金,镍和镍合金,其他有色金属及合金。
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的腐蚀,合成树脂,常用塑料,橡胶,耐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炭、石墨材料,复合材料。
2 纯金属耐蚀的原因由于自身热力学稳定性而耐腐蚀;由于钝化而耐蚀;由于形成有保护作用的产物膜而耐蚀。
3 合金化提高耐蚀性加入适当的合金化元素,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加入适当的合金化元素,提高材料的钝化能力;加入适当的合金化元素,形成表面保护膜的能力。
4 腐蚀的热力学条件: ,去极化剂0还原反应的平衡点位大于金属M 氧化反应的平衡点位。
5 两类常见的去极化剂:氢离子,氧6 金属腐蚀决定因素:热力学+动力学;热力学-反应倾向,动力学--反应速度7 金属钝化条件:氧化性或含氧介质;金属非钝化条件:在非氧化性介质中或还原性介质;钝化膜的破坏: F-、Cl-、Br-等卤素离子。
8 工业性污染大气腐蚀性最强,其次是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大气,内地农村地区的大气腐蚀性最低。
9 耐蚀材料选用原则:1强还原性或非氧化性环境:由于材料不易钝化或钝化膜不稳定,因此不宜使用可钝化材 料,应选择依靠自身热力学稳定的耐腐蚀材料2 氧化性很强的环境:应该选择钛与钛合金、锆合金等;3 氯离子环境:不宜使用钝化金属;4 允许的腐蚀速率: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和构件,耐蚀性要求相对较低的通用材料一般可允许有较高的腐蚀速率;5 对受力结构或重要构件:特别要防止发生应力腐蚀破裂,选材时要避免可能导致应力腐蚀的材料—介质组合。
6 利用已有经验第六章 铝和铝合金1 合金元素对其耐蚀性的影响:电位正移元素:Mn 、Cu 和Si ;电位负移元素: Zn 和Mg ; 牺牲阳极保护设计:加入Zn 、Al ,形成电位低的Al-Zn-Mg 第二相,作为阳极牺牲保护基体Al 相。
2 晶间腐蚀(1)腐蚀表现形势:腐蚀由表面开始,沿晶粒边界向材料内部发展;(2)两类情况 ① 晶间相电极电位比基体负:如Al-Mg 合金,其晶间相Mg5Al8电极电位比合金基体要低;② 晶间相电极电位比基体正:如Al-Cu 合金,其晶间相CuAl2电极电位比合金基体要正。
第二章 铁碳合金的耐蚀性1 铁碳合金的结构类型:石墨最高为+0.37V ;铁素体最低为-0.44V ;渗碳体介于两者之间 铁碳合金腐蚀的原因: 由于组织的非均一性,铁碳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表面必然形成较大的电位差形成微电池结构,其中渗碳体和石墨作为阳极,而铁素体作为阴极,从而/0e e E E ->造成铁碳合金强烈的腐蚀。
2 冷加工对耐蚀性的影响影响:冷加工导致的变形回明显促进材料的腐蚀腐蚀加速的机制:金属内部的位错密度大大增加,表面的活性点也大大增多,导致腐蚀速率加快。
退火消除:冷加工后再对材料进行退火处理,耐蚀性能可以得到基本恢复。
3 钢中的碳及杂质元素对耐蚀性的影响:碳的影响:依赖介质类型①在还原性酸中影响:含碳量的增加,碳钢和铸铁的腐蚀速率加大,铸铁腐蚀速率比碳钢高。
腐蚀机制:碳含量增加,渗碳和石墨数量增加,氢去极化腐蚀过程中,阴极面积加大。
②在氧化性酸中含碳量较低:渗碳体数量也较少,未能促进合金钝化。
此时,合金处于活化状态,腐蚀速率随合金中阴极相(渗碳体)的数量增多而增大。
当碳含量超过一定限量:铁碳中有会形成比渗碳体电位更正的石墨相,使阴极相面积增大,有利于阳极相的钝化,促进铁碳合金钝化,腐蚀速率下降。
4 S—加速腐蚀硫与铁或锰生成的硫化物呈阴极相,阴极相夹杂物增加了微电池数目;易生成硫化氢,产生氢去极化作用,加速铁碳合金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硫化物存在于晶尖上,导致电解液中出现晶间腐蚀。
硫化物膜比其他膜保护性差,降低金属的化学稳定性;(特别是当金属与大气和中性水溶液接触时,硫促进局部腐蚀的发生,表现出较大的危害性,硫化物类杂质明显促进孔蚀的萌生。
硫对抗氢腐蚀及硫化氢应力腐蚀是不利的,提高含硫量促使氢诱发破裂敏感性上升,缩短氢腐蚀和氢脆破坏时间。
)5 飞溅带>全浸带>大气带>潮差带>海土带6 铸铁的耐蚀性(铸铁含碳量一般在2%以上):铸铁耐蚀性机理:铸铁中含碳量高,碳以片状碳化物或石墨的形式存在,这些碳化物或石墨片在腐蚀介质中的电位要比铁基体相的电位高,因此作为阴极与铁基体形成微电池,从而显著促进铁的腐蚀。
(铸铁的耐蚀性要比碳钢差的多)提高铸铁耐蚀性的方法:在铸铁中加入Si、Cr、Al等合金元素,在表面形成连续而致密的保护膜;加入Cr、Mo、Cu、Ni等元素,提高铸铁基体的电极电位;减少石墨数量,进行球化处理,将石墨变为球形或加入合金元素获得单相金属基体等,通过上述措施改善铸铁的组织。
第三章耐腐蚀低合金钢1 硫酸露点腐蚀(1)腐蚀机理:在以高硫重油或劣质煤为燃料的燃烧炉中,燃料中的硫燃烧后转变为SO2,SO2与O2进一步反应生成SO3。
SO2通常随燃气排除,但SO3也可以与燃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凝结在低温部件上,造成腐蚀,称为硫酸露点腐蚀或露点腐蚀。
(2)腐蚀发生部位:硫酸露点腐蚀常发生在锅炉系统中温度较低的部位。
(3)防止硫酸露点腐蚀的方法:①采用含硫量低的重油燃料,通常燃料中硫含量低于0.5%时不会发生硫酸露点腐蚀。
②低过剩空气燃烧法,过剩空气减少可以减少SO2与空气中O2发生反应生成SO3的机会,从而减少凝聚硫酸的量。
③重油中加入能与SO3化合生成无腐蚀作用物质的缓释剂或添加剂。
④改变露点腐蚀严重部位的工作温度,由于露点腐蚀最为严重的部位位于露点温度以下几十度的范围,如果有可能,将材料或部件的工作温度适当调整,避开这一温度,可以大大减轻腐蚀。
⑤使用耐硫酸露点腐蚀钢种。
2应力腐蚀的本质是氢脆钢在硫化氢溶液中的主要反应如下:Fe+H2S→FeS+2Had产生的氢原子吸附在钢的表面,进而又两种可能的反应:2Had→H2↑2Had→2Had (Fe)3 湿H2S环境中的开裂类型:氢鼓泡(HB)、氢致开裂(HI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
4 影响应力腐蚀开裂的因素:(化学成分)①有害元素:C含量提高时钢强度增高,淬火马氏体数量增多,破裂倾向增大;Mn和S在钢中会优先结合形成硬度低于基体的硫化锰,在钢材轧制后形成沿轧制方向伸长的硫化锰夹杂,往往成为氢致开裂的裂源;P和Ni具有促进渗氢的作用。
②有益元素:Mo、Nb、Ti、V能促进细小稳定的球形碳化物形成,提高钢的抗开裂能力;稀土元素,可促使钢中的硫化物夹杂球化,改善钢的横向冲击韧性,也提高抗破裂能力;Al和B对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破裂性能有益。
5 温度对应力腐蚀的影响:温度升高,原子扩散速度加快,因为有利于有硫化氢还原出来的氢原子进入钢中,但温度升高也有利于钢中的氢原子及分子氢向外迁移,综合的影响是在室温(20-30℃)附近钢的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速度最快,温度降低或升高都会使开裂速度明显降低。
6 PH值对应力腐蚀的影响:在酸性溶液中硫化氢能够稳定存在并更容易进入钢中,因此随着溶液pH值降低,开裂倾向增大,当溶液pH值大于9时一般不会开裂。
7 材质强度对应力腐蚀的影响:钢的硫化氢开裂与强度关系密切,强度越高,开裂倾向越大。
8 耐硫化氢应力腐蚀破裂钢的设计特点:①严格控制有害元素P、S的含量,控制Ni含量;②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以消除马氏体组织;③加入Mo、Ti、Nb、V、Al、B、稀土等元素促进细小均匀的球形碳化物形成,以弥散强化来补充高温回火损失的强度并提高抗裂性能;④此外还设法改进冶炼工艺控制硫化物夹杂的形状、数量和分布。
9 氢损伤实验:制造一双层的圆柱性容器,内层为厚度大3.2mm的衬里,可承受2026MPa 的油压而无损坏。
在通入分子氢加压且压力达到558.4 MPa时,氢能迅速穿透。
将此圆柱形容器清理后再盛油加压到405.2MPa,发现油能通过容器壁,导致压力在2h内下降到50.65MPa。
试验后用低倍显微镜仔细检查内衬,未能查出有任何缺陷,不过再把它充以0.689MPa 的氢置于水中时,在1min内就可以发现在整个衬里的外表面上有很多小氢气泡。
10 钢铁在高温、高压、富氢介质中发生氢腐蚀有:脱碳,氢致裂纹和氢致开裂,氢鼓泡第四章耐热钢与高温合金(对于耐热钢来说,最重要的性能是高温下的抗氧化性和热强性)1 氧化膜的中的空位(氧化膜形成后,继续氧化的要求是氧扩散到膜/金属界面,或者金属扩散到膜/气界面,反应才能继续。
金属或氧在膜中的扩散一般是通过空位扩散机制进行的,因此氧化物中空位缺陷越多,扩散越快,氧化速度越快。
)①具有较好保护性的Al2O3和Cr2O3氧化膜②保护性较差的FeO、NiO膜氧化膜的致密性(致密性PBR=氧化物中金属离子体积/金属中金属原子体积,表示金属氧化转变成氧化物以后产生的体积变化)PBR>1,体积增大,压应力;PBR<1,体积减小,张应力,不能形成连续膜。
PBR 是不是越大越好?在1~2之间最好,这时氧化膜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应力,有利于膜的致密性。
PBR过大导致膜中应力过大,氧化膜也容易破裂。
2 提高钢热强性的方法:钢的强化途径有四种:固溶强化、弥散强化、晶界强化和形变强化(1)固溶强化:①方法:在钢中加入W、Mo、Cr、Ni、Nb、V、N等元素。
②机制:加入的合金元素固溶在钢的晶体结构中,使晶格发生畸变,提高位错运动阻力,使得晶体的滑移变形困难。
降低元素在固溶体中的扩散速度,提高钢的恢复与再结晶温度,降低蠕变速率。
(2)晶界强化:①原理:低温,晶界能有效地阻碍位错的滑移,细晶粒钢的强度高于粗晶粒钢;随着温度升高,晶粒本体和晶界的强度都逐渐降低,但晶界强度的降低较快,在高温下,晶界强度低于晶内,这时沿着晶界很容易发生晶粒之间的滑动和蠕变,晶粒越细,钢的高温持久性能越差。
②耐热钢和高温钢选择方法:选择较粗的晶粒度;加入有强化晶界作用的微量元素如B、Zr、Mg和稀土元素等;冶金过程中严加控制降低晶界的强度O、S、Bi、Pb等元素含量(3)弥散强化:①机理:在基体材料中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坚硬第二相粒子,能够有效地阻碍位错的运动,产生显著的强化效果。
②方法:耐热钢中加入Mo、W、Cr等碳化物形成元素,析出MC、M6C 和M23C6碳化物,实现强化效果。
3 金属氧化影响因素:①热力学因素:氧化反应由自由能△G<0,氧化反应自发;△G越负,氧化反应倾向越大;随温度的升高,△G升高,氧化反应的热力学倾向降低。
②动力学:氧化过程中,决定反应的是反应动力学因素,随温度的升高,氧化反应的速度急剧升高;4 金属的氧化成膜过程:①吸附到金属表面上的气体与金属原子反应生成薄膜氧化物,此阶段由于氧化膜很薄,不能对氧化反应起到明显的阻碍作用,总的氧化速度决定于氧化反应速度,氧化速度、氧化膜的增厚与时间成直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