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网络域名及其管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内容分图像的几个基本概念和图像的编辑加工两部分。

基本概念有:像素、分辨率、位图和矢量图、颜色、图形与图像、文件格式。

其中“像素和分辨率”旨在让学生了解描述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位图和矢量图,图形和图像”重在要求学生分清这两组概念;“颜色”阐述了用计算机三原色描述和存储数字图像颜色的原理,学生应该学会计算一幅图像的存储空间。

“文件格式和图像的编辑加工”旨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图像文件格式及简单的图像编辑加工。

因此不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此可见,本节课内容重在概念原理和技术深层思想的探析,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像的编辑加工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是对第一章“信息的编码”学习的一个承接,在内容上强化了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二进制编码的对应关系。

当然,在这些概念的学习中都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逐步细化”这一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体现了问题解决与“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的基本思想。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信息的编码及二进制的相关知识。

但调查发现,对于具体的图像在计算机市如何表示的,学生还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是用二进制表示的。

作为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也即要理解相关技术原理,技术思想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而理解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联系日常生活,更好的的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引领他们探究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训练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像素掌握图像分辨率的概念。

2.掌握数字图像颜色的表示方法及存储空间的大小。

3. 了解位图和矢量图,图像和图形的不同。

4. 了解图像文件的文件格式。

5. 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像素及颜色的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和操作实践,掌握像素、分辨率、数字图像的颜色的表示方式,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ps图像的讲解训练,培养灌输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分辨率的定义及现实生活中的分辨率的使用;。

【教学难点】数字图像颜色的表示及存储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思想:(1)联系实际(2)方法引领(3)问题导向(4)注重操作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解决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问题探析——操作体验——总结提升——巩固拓展【教学资源】①灯片演示文稿②各种数字图像③多媒体网络教室④巩固训练试题及拓展阅读材料(纸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4分钟)【教师】假设现在有这么一种情况,你的一个朋友想买手机,让你帮他参谋一下,他的需求是:平时不玩游戏,就是打电话,拍照片,你因该怎么帮他选呢?(如图1)【学生】选照相好的?【教师】手机的那个参数和照相质量有关呢?【学生】应该是分辨率。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手机照相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由分辨率来体现的,那分辨率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他就能反映手机的照相能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拍照功能用的很多,但是决定拍照功能的参数是分辨率,学生可能有点印象,但是具体分辨率的具体概念可能并不清楚。

本环节,教师由“分辨率”这一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名词引起学生的注意,此举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围绕这一概念进一步扩展,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概念讲解(分钟)【教师】本节课的主题是“图像处理基础知识”,我们学过生物,知道研究生物从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入手,这个基本单位是什么呢?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细胞,用显微镜看到的。

【教师】对,是细胞,我们研究图像也要从构成图像的基本元素入手,构成图像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我们也用研究生物的方法—--放大,来研究一下。

【实践体验】用photoshop的放大功能来观看预先发给学生的图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逐步细化”这一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像素由一个直观的印象,并逐步熟悉软件的使用。

【教师】讲解像素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元素,也就是同学们看到的小方块。

讲解1024 * 768的图像的意思:水平方向有1024个像素垂直方向有768个像素。

【教师】比较下面大小相同像素数不同几幅图像的清晰度(图2所示),同学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像素数和图像清晰度的关系?【学生】浏览域名空间分层结构图(图4所示),之后回答“清华大学网站”的完整域名。

【教师】提出问题:从中我们能不能看出域名空间是如何构成的?网络域名又是如何管理的?【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之后回答。

【教师】小结:因特网采用了分布式分层机制的域名系统,域名空间自顶而下,首先分为若干顶级域,每个顶级域再分为多个子域。

并且规定,顶级域名由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顶级域以下的划分则由各个域自行管理。

对于顶级域中的行业域,通过连连看(图5所示),引导学生“望文生义”;对于地区域,学生有意识地识记、了解。

【教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IP地址能够被网络中的计算机直接识别。

那么,域名能够被网络中的计算机直接识别吗?【学生】学生分组查询网络并进行讨论。

讨论结束后,学生已经明白域名不能被网络中的计算机直接识别,而是要转换成相对应的IP。

【教师】简述域名解析及域名反向解析的含义。

之后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域名解析?(以 为例)【学生】阅读教材中域名服务器和域名解析的内容,之后分组利用网络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分别请两个小组的代表阐述域名解析的基本过程。

教师强调:首先将域名解析的请求发给客户机上指定的域名服务器,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没有相关记录,则本地域名服务器直接把请求发给根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将查询结果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解释或解决由于DNS 导致页面无法显示的问题呢?【学生1】不能访问网页,可能是因为没有设置DNS服务器地址,或者设置的不对。

【学生2】可能是本地域名服务器中没有与域名相应的IP,而又连接不上根域名服务器。

【学生3】也可能是根域名服务器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的其他域名服务器出现故障。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这样我们就进一步明白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正确设置域名服务器地址和准确地进行解析域名。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为主线,运用讲解、探究、讨论、提问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域名的含义、域名基本格式、域名管理和域名解析等知识点与技能点。

最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解释或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此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

三、操作体验(12分钟)【教师】如何设置本地域名服务器呢?教师演示打开TCP/IPv4属性对话框(图6所示)并设置DNS服务器地址,然后访问,可以正常打开页面。

【学生】学生操作、体验。

【教师】接下来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域名解析网站(如下)。

//dns///Reverse.aspx请大家解析以及学校网站的域名,然后将解析到的IP进行反向解析,之后用解析到的IP地址访问网站。

最后,大家结合解析结果讨论、交流网络域名与IP的对应关系。

【学生】操作体验,讨论、交流网络域名与IP的对应关系。

【教师】域名与IP一定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吗?【学生】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

【教师】请两位学生谈谈他们的理解。

之后强调:域名与IP可以以对一,也可以一对多。

并举例讲解一对多的作用:多个域名对应一个IP地址——实现硬件资源和IP地址共享;一个域名对应多个IP地址——实现网络服务的“容错”和负载均衡。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掌握本地域名服务器的设置,体验域名解析及域名反向解析的过程,并结合解析结果讨论、交流域名与IP的对应关系,以进一步理解二者在网络管理中的联系与意义。

四、总结提升(8分钟)【教师】学完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疑惑?还有哪些内容想进一步了解?请大家谈一谈。

【学生】学生谈收获、疑惑及想知道的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提到的根域名服务器,教师展示、分析相关材料(图7、图8所示),强调根域名服务器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拥有并运行根域名服务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有三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二是增强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三是通过对根域名服务器现状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信息技术的爱国情怀。

五、巩固拓展(5分钟)【教师】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材料中的“巩固训练”试题(见附录)。

【学生】学生完成6道选择题。

【教师】请学生说答案并解析。

之后,布置学生课下阅读“拓展材料”(见附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有两个目的,一是从学业水平考试的角度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二是延伸课堂,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域名格式、域名注册和中文域名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反复修改、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得以完善。

在设计这节课时,一直坚持四点:第一,以人为本,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第二,目标引领。

教学开始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完这节课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每一项目标的落实。

第三,问题导向。

无论是讲解还是学生讨论交流、操作体验,始终都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

第四,注重操作。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教师一味地讲效果不好,我尝试将理论知识操作化,让学生在利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印证理论并进一步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相继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域名与URL的关系问题、内容的过渡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问题、时间的分配问题、网站资源单一的问题、域名与IP对应关系的理解问题等。

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此外,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一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另一方面为学生补充了一些前沿知识和技术新闻,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在教学手段上,设计制作了“数字故事”式的课件,这对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课后有学生提出,运用360安全浏览器,在不设置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域名访问大部分网站。

类似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其次,要向学生阐述原因。

附录:“网络域名及其管理”巩固训练试题及拓展阅读材料■巩固训练1.以下关于域名的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