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解读大全
《条例》共51条,较2018年《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征求意见稿”)的87条有大幅精简,没有保留草案征求意见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基本原则、排污交易制度、适用我国海域排污许可管理等内容。
本文简要评析《条例》有关主要内容。
一、《条例》出台背景
我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提供了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上位法依据。
虽然各省市都积极推进排污许可证的相关工作,但直到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改革才算进入实施阶段。
此后,生态环境部发布《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1月10日生效、2019年修正)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已失效)和2019年版),我国的排污许可基本制度框架得以搭建,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监督和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全面完成《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提出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不过,从总体来看,排污许可制度未在法律法规层面理顺明确,按证监管执法体系尚未建立,排污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现象普遍存在2,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还存在着重发证、轻监管的问题,这些制约因素亟需通过制定法规予以完善。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
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也表明排污许可制度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彰显。
在上述背景下,2018年11月,生态环境部开始对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历时两年打磨,《条例》于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二、《条例》主要内容
《条例》分六章,即总则、申请与审批、排污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
主要章节内容概述如下:
1、规范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首先,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一类是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或者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大小,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或简化管理(第2条);一类是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的,即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填报排污登记表(第24条)。
其次,《条例》规定了申请的提交、审批部门、申请方式和申请材料等事项,确定排污单位应当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并可以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
《条例》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如果排污单位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的,审批部门可以依法对排污许可证相应事项进行变更。
这与《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中类似情形采取的监管逻辑(即排污单位向核发环保部门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有所不同。
前后的变化意味着排污单位需要更密切关注排放要求的更新,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更趋严格的排放指标要求打出余量。
此外,《条例》新增了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应当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情形(第15条),包括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生产经营场所、污染物排放口位置或者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发生变化,污染物排放口数量或者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增加等。
对排污许可证设定的核心事项发生变化的情形,由过去采用“变更”方式实施管理的思路转变成更为严格的重新办理的监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