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知识目标: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
技能目标: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自学、讲述、实验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1、什么是燃烧?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观察实验看书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自学能力二、总结:1、燃烧的概念:板书: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
板书:燃烧条件:(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
学生讨论: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灭火条件?3、爆炸危害和好处?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4、缓慢氧化有何意义?举例:铁生锈---不利垃圾腐烂---有利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5、自燃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解释原因如何防止自然火灾?举例:三、作业:1、作业本第二节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技能目标: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情感目标: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5、如何收集氧气?6、如何检验氧气?7、实验操作步骤?8、氧气的工业制法?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总结归纳:板书:一、原理:催化剂加热1、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加热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回答问题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
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三、装置: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看书上装置图,注意连接方法。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讨论收集原理五、气体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六、实验操作顺序:1、检查气密性2、装药品3、加热4、收集气体5、将导管拿出水面6、熄灭酒精灯讨论5、6两步的原理:防止倒吸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作业:1、作业本第三节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能力目标: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
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
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第一遍看书思考:问题:什么是分子?分子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结:(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第二遍看书思考: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想一想: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作业:作业本第四节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能力2、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重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教学难点元素概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提纲:1、什么叫元素?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阅读课本并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小结: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是化合物的是、是氧化物的是SO2I2H2Fe3O4 H2SO4H2O P2O5P4He HCl讨论回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六节:元素元素符号课外作业;同步第六单元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知识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3、作业讲评: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巩固已学知识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看书第五节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演示实验:水的电解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红墨水。
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
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 + 2O 2H2+ O2问题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化有何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
原子的概念?如何理解这概念?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它们的构成情况:氦气----He 氯化氢---HCl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氮气---N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碳、硅、金属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不变。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改变。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1)小(2)运动(3)间隔(4)有质量(5)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作业: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化学变化的实质?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布置自学: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回答问题: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相同点不同点分微粒化学构成物质子运动有质量有间隔反应中能再分原子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看书思考: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结: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看书思考: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小结: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