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主题作文
端午节,在这个粽叶飘香的日子里,在我离开家乡十几年后的又一个端午节,由于姐姐的到来,我终于又尝到了家乡风味的粽子,
虽然已经没有了儿时吃粽子的兴奋,但是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让我回想起童年的端午节。
儿时的我们,对节日的期盼那是相当地渴望,不为别的,一切都源于那个“馋”字,那个时候好像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平日
里吃不到的食品,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又叫五月节,在这一天里家家
户户都会包粽子、煮鸡蛋、插艾蒿、给小孩子戴五彩线。
在五月节的前几天,父母亲就会收集五彩丝线,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五月节的那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拴上五彩线,据说是保佑孩子们平安、为孩子祈福的。
据老人们说五月节的艾蒿要在太阳没出来时带着露水采是最有辟邪驱瘟效应的,所以五月节的那天早晨我们会早早地起床,和小伙
伴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采艾蒿。
那个时候的我们丝毫感觉不到
早起的痛苦,还一个个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而去,生怕采不到带着
露水的艾蒿,回来的时候个个都是满载而归,赶紧把艾蒿悬挂在自
家的房门上方,全然顾不上湿到膝盖的裤子和带着尘土的鞋子,就
一头钻进屋盯着锅里热气腾腾的粽子和粽子锅里煮着的、皮上透着
粽子叶颜色的鸡蛋、鸭蛋和鹅蛋,嘴上不停地咽着涌上来的口水。
这个时候老妈还要讲究一番,把各种蛋从锅里捞出来,还要在坑上
来回骨碌几下,说是吃了这样的蛋不肚子疼。
此时的我们已经顾不
了那么多了,什么淑女形象,什么绅士风度早已荡然无存,一阵狼
吞虎咽之后,还不忘在书包里装上几颗特别壮的去学校和同学进行
各种蛋的比武,胜了继续撞,败了就剥皮吃了,所以五月节之后的
几天的校园里撞蛋比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童年的记忆是那样的深刻,幸福、快乐的童年记忆里有传统节日习俗深深的烙印。
如今,我们已年近不惑,岁月老人早已将童年给
了我们的孩子,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孩子关于童年的幸福记忆会是
什么,他们的童年里已然不会有我们童年记忆的复制。
希望孩子们
在热衷于过洋节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祝大家
开心、快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是何等伟岸的你,是你
屈子,你站在汨罗江畔抱石跃江成就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
皆醉而我独醒”的意境。
从那一刻起你就携着一股新的文化气息涌
遍全身轮肌浃髓创造出一个新的历史名词“端午”。
端午随风雨而来,但在时间的墓碑上将刻下你屈平的永恒与不朽,更彰显出世人对你的敬重之情。
每逢端午粽子飘香,龙舟竟逐。
汨罗江旁人们抛粽入江,汨罗江中龙舟齐舞一派喜气洋洋.洋洋而又喜喜。
要知道屈子您虽已逝千年
但在流过的岁月沧桑变换中您仍在泛黄的史册上流成蔷薇色的痕迹,且这痕迹在人们心中擦不去也揩不掉。
是因为粽子香美可口不可缺,抑或龙舟竟逐的气势雄然呢?
我想都不是,重要的是您以一个爱国者的情操纵身一跃显现出华夏儿女忠心报国之志。
教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要有一颗誓死爱国之心。
听流水叮咚,源远流长。
端午节依旧是粽子瓢香,龙舟竟逐保留着其深刻的文化底气也正因为有屈子您这种文化底气才更能一代传
至一代,一代胜过一代。
也正因为有您,韩国意图将我国的端午节
注册为其国的法定节日之事无法得逞,因为端午因您而生,试问韩
国史上亦有一位忠心报国之士抱石纵汨罗江吗?
我想不然吧!因为屈平是中国的伟人,屈平的爱国之举爱国之心
更是我们国人的标志。
08年初的50年难遇的大雪,以及五月份所暴发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位位屈子忠心爱国之举。
那样危
机的时刻国人在下方努力排除困难,我想此时此刻屈子正在天空上方的某个角落里微笑,因为他孰上视过一年年人们为缅怀他所做出的努力,更见证了一场场“众志成城,多难兴邦”的壮举啊!
流水依旧,不舍昼夜,丁冬声好美,仿佛把我引领另一个梦境的思绪中……
眼前,那一场场精彩激烈的龙舟赛船上有十来个上身光膀子,下身穿红裤的年轻壮士们手持船桨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划动,船不断的向前方快速的移动,水花飞溅伴随着湖旁围观着的眼神一同把焦点聚在那些英姿飒爽的壮士们身上。
耳旁,激的荡的水声,水手们一齐发的呼嘿呼嘿声,以及围观者的呐喊声一层一曾迭起。
鼻尖,一股香味游来,哦,是妈妈包的腊肉红豆棕,红豆吸取了腊肉的香气又被糯米和竹叶包裹着香酥流油却口不腻。
好不诱人!
嘴边,口水已流出多时了。
美梦中醒来用手背擦拭掉口水。
回味着、思索着……
是呀!时至七月端午已过,但那种节日的气氛依在你的心中我的梦中他的脑中清晰着。
掐指一算,自上中学以来我已有多年未回家和爸妈过端午节了,试想着那种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度端午的感觉真的好好。
并且我想拥有这样欲望的人们都有一个健康的灵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气。
我赞美屈子,
我赞扬端午。
我赞颂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但我更赞赏历史长廊走到今天国人那些表现国家特殊文化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给亿万万个人民回家共聚佳节的机会的举措。
因为,那是永恒!
永恒很美!很美!……
又是一年端午到,正值粽子飘香时,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母亲,尤其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母亲有双灵巧的手,干过农活,在银月纱厂纺过纱、织过布,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母亲包粽子更在行,她包粽子速度快、质量好、
花样多。
那些年每逢端午节前十几天,家中最忙碌的自然是属母亲了。
母亲可以说是包粽子的行家里手,她都是选择比较有韧性、柔
软不易破碎并且颜色绿的芦苇叶包粽子,粽叶需要先煮过,一是卫生,二是其恢复韧度才好便于包裹。
她包粽子速度是很快的,而且
从不需要别人帮忙。
她随手拿起2、3张粽叶梳理成漏斗状,粽身由
托叶的手全部握住,取约一小把米和红枣、花生米等放在粽叶内,
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再是用粽叶的末端绕扎整个粽身,从不
另用别的东西捆绑粽子,个把小时母亲能包七八斤米的粽子。
她包
的粽子松软适度,而且从不漏米。
煮熟后吃起来口感相当可口,香
甜且嚼劲十足。
母亲不仅会包一般的三角、四角和枕头形那种粽子,还会包许多特殊形状的粽子,例如四角锥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等。
端午节前后不少邻居都把母亲请到家中为他们代包粽子,母亲
从不拒绝,报酬大都是让母亲带回一些自己包的粽子回家,所以那
些年端午节前后我家还真不缺粽子。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组织上派我
从青岛到外地工作,每逢端午节就会想起母亲包的粽子,不在青岛
当然也不可能吃到母亲包的粽子,所以那时更加想念母亲。
以后回
到青岛吃上母亲包的粽子,觉得分外香甜可口。
有一年困难时期端午节家里竟没有糯米,这可急坏了母亲,她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不吃粽子脱不下棉袄可不热坏了”,
当然这话很大成分是有开玩笑的意思。
后来母亲在锅里铺上三层芦
叶每层放上米做成大米干饭,虽然不是粽子但也有芦苇特殊的清香,权当是让我们吃了端午粽子,也让我们脱下了棉袄。
没想到2002年
大年初二,86岁的母亲竟然得了中风,这一病就是六年。
为了让母亲重新好起来,父亲和我们兄弟姊妹六个竭尽心力、财力和孝道,甚至请了专家教授在青医附院会诊,遗憾的是母亲一直
没有站起来。
母亲去世的前两年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了,只能用左
手拿羹匙吃饭,到后来只能一口一口地喂了。
望着母亲瘦削苍白不
灵活的双手,我们心酸无限,难道这就是昔日母亲那双勤劳灵巧的
手吗?是那双包粽子的手吗?我们真的无法相信,可眼前就是现实。
直到2008年一月去世,后来我再也没吃上母亲包的粽子。
虽然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每一个孤寂的漫漫长夜,特别是端午节前后我更怀念母亲,想起母亲的手,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母亲包特殊形状粽子的手艺我们没有学会,只是会包一般的粽子,确是遗憾。
看了端午节主题作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