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鹤岗市稻米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鹤岗市稻米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鹤岗市稻米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
研报告
关于鹤岗市稻米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我市稻米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就如何加强稻米精深加工,强化市场营销,促进稻米加工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扭转生产经营被动局面,进行认真研讨,综合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地处三江平原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水利资源条件富足,为发展米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鹤岗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米业发展实际,于就明确提出要把大力发展米业作为我市四大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快发展我市稻米加工业,努力努力把鹤岗打造成“米都”。

近年来,鹤岗市稻米加工业发展较快, - 间,全市年加工水稻350万吨左右,年产大米230万吨,约占全省大米产量1/6,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度出现了原料买全省、产品卖全国的鹤岗特有现象,曾处于全省先进行列,鹤岗市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中国首家稻米加工强市”称号,稻米加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一)主要指标
全市稻米加工企业纳入统计范围户数为74户,其中市区46 户,萝北县16 户,绥滨县12户。

稻米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16户、市级14户。

稻米年加工能力已达530万吨,其中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4户(黑龙江万
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鹤岗市海宇米业有限公司、鹤岗市兴盛米业有限公司、绥滨崧阳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企业6户。

(二)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我市抢抓国内、国际稻米需求大幅增加的机遇,大力发展稻米产业,全力培育稻米加工龙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以泰丰、万源、人和、崧阳等米业为重点的稻米加工企业平稳发展,区域内稻米已经全部加工转化,呈现出原料买全省、产品卖全国的鹤岗特有现象。

二是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近年来,涉及稻米产业的大项目有黑龙江省万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3万吨米糠毛油精细加工项目、黑龙江崧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稻谷综合加工项目(二期)等4个项目,两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全市重点推进的“双攻坚”行动14个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其中稻米加工项目6个,项目的建设促进了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精深加工快速发展。

当前,我市稻米系列产品达20余种。

主要经过稻米加工大米、加工米糠提炼米糠油维生素、加工碎米生产米蛋白米淀粉、稻壳发电等四条生产加工线来实现稻米吃干榨净。

推动龙头企业与名牌大学、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不断研发新产品,延长稻米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如:万源粮油与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开发维生素、活性碳、白碳黑等
稻米下游产品,与江南大学合作在公司总部建立了稻米加工博士生流动工作站;泰丰粮油与江南大学联合研发米蛋白、米糖浆等新产品。

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逾千万元,为企业技术进步和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基地建设稳步提升。

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着力建设稻米原料基地,提高原料供给能力。

全市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135万亩,占全市水稻总播种面积的
86.6%。

龙头企业在市属范围内经过订单形式已经建立基地160万亩,带动农户2.7万户。

如:泰丰粮油公司在普阳农场投资万元建立3000亩绿色稻米基地,在绥滨农场投资1亿元新建1万亩有机稻米基地,既拉动了农民增收,又解决了原料难题。

五是品牌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泰丰米业的“梧桐”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梧桐”、“龙水”、“实实”牌大米和“稻园”牌米糠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三江平原”、“鹤鸣”、“鹤塔”牌大米等一大批产品被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三江平原”牌大米还被原国家铁道部命名为铁路专用米,“实实”牌大米被省政府命名为军供米。

特别是“梧桐”大米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获此殊荣我省仅此一家。

黑龙江新闻曾专题报道了我市万源、泰丰2户企业品牌建设的作法与成效。

我市的大米销售遍布全国各地,市场销售稳定,群众反响良好。

六是园区建设形成一定规模。

当前,全市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其中绿色食品接替产业聚集区即五阳工业园区已入
驻万源、宝丰、佰平、泰丰等4户稻米加工业企业;东山工业园区A区已入驻三江平原米业集团5户企业;宝泉岭工业园区已入驻人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了米业产业规模经营、群体发展的良好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米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安排就业人数达1万余人。

经过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更是为实现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繁荣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二、我市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受经济大环境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市部分项目和企业运行艰难,“稻贵米贱”、“稻强米弱”现象明显,半停产、停产多数为米业加工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稻米加工企业实际加工量锐减达50%以上,我市稻米加工业正经受着产业转型经??期的“阵痛”,近年来产业萧条,已进入稻米加工业的“冬天”。

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从产品研发上讲,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当前稻米加工企业依然加工模式单一,企业缺少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基本都在做原粮初加工,即水稻制米,对大米系列产品和特色产品开发能力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鹤岗仅有部分企业能够生产米糠油、维生素、米蛋白、米淀粉等系列产品,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稻谷副产品综合利用、深加工
程度比例低、稻米加工业产业链较短。

(二)从粮食购销政策上讲,“稻”“米”不均。

近年来,国家连续上调政策性收购价格,水稻的政府定价年年提高,从以来,原粮价格连续上调保护价,到,粳稻保护价达到3100元/吨,比的1500元,提高了106.7%。

大米市场价格始终跟不上水稻价格的上涨,形成持续的“稻强米弱”的局面,严重压缩了本就属于微利行业的稻米加工企业的盈利空间。

据企业测算,加工1吨水稻亏损86.4元,一些加工企业生产举步维艰。

(三)从稻米品质市场价格上讲,竞争力不强。

绿色特色稻米数量增长缓慢,国家政策性收储制度不区分品质,农民销售市场后的余粮,绿色水稻与普通水稻国家收购价格无异,导致水稻一定程度上讲是优质不优价,农民发展绿色水稻积极性不高,绿特色水稻产品发展滞后。

鹤岗稻米销售大都面向南方市场,但水稻种植品种培育更新滞后,江浙一带改革的粳稻形状、口感已与东北大米相差无己,价格较低,不法商贩利用可乘之机,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冒充东北大米倾销,严重损害了东北大米的信誉,尽管有些企业采取打假手段,但维权成本高,收效差,身单力簿。

我市大米销往南方又存在着运距远、运费高的实际问题。

东北米运到南方价格是每斤2.50元左右,客户销售价格应在2.55-2.60元之间。

而国家对南方地区采购东北水稻、大米每吨实行运费补贴140元的政策,进一步拉低了南方企业的成本,加上南方各省市政府对粮食企业还有地方性补贴政策,进一步压低了粮食价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