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托托项项目目,,整整合合资资源源,,努努力力完完成成项项目目工工作作---天祝县实施联合国儿基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工作汇报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5月6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全县总面积7149.8平方公里,辖8镇14乡188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
居住着藏、汉、土、回、蒙等16个民族22.7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
境内海拔2040—4800米之间,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世界的珍稀物种——天祝白牦牛,无公害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是全国少数民族改革开放试验区。
但气候高寒阴湿,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是全省财政补贴县,也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之一。
1997年,率先在全省藏区实现‚普初‛,今年全县上下正全力以赴‚两基‛攻坚,年内将实现‚两基‛目标。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3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独立初中13所,九年制学校5所,完全小学143所,初小及村学123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中学2所,厂矿学校2所。
共有中小学生40927人,其中高中2886人,初中10931人,小学27110人,幼儿园6所,在园(班)幼儿2550人,中小学教师2724人。
全县共建起计算机室41个,共有计算机1328台,中学生机比为18:1,小学生机比52:1,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学14所,占中学数的58%,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小学19所,占小学数的13.3%。
借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 “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中欧基础教育项目‛,共配备具有录制、下载、浏览功能的卫星地面接受系统96套,建起多媒体电教室102个,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点37个。
在国家、省项目办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县的项目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实施项目回顾:2001年我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县后,根据项目要求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并确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实施。
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兼顾效益的原则,确定华藏寺镇岔口驿小学等10所有条件的中小学为示范性项目校;完成了项目校基线调查,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1年—2005年新周期工作计划;制定了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培训规划,完善了县、项目校、乡三级资源中心辐射培训体系;及时出台了《关于认真组织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的安排意见》、《天祝藏族自治县关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小学教师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各项目校也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
项目自2001年启动以来,先后选派60多人次在西安、银川、上海、重庆、兰州、苏州、南宁参加了省、县级项目主任、骨干教师培训;160多人参加了省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579人次参加了县级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产生了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2人,对全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组织项目校参加了‚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县小学生PowerPoint作品评选‛活动,我县22幅小学生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幅,二等奖1幅,三等奖14幅,优秀奖6幅。
2003年8月对全县项目校进行了中期自评工作,成立了由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自评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评估工作,从项目的管理到使用,项目的执行到产生的效益等方面,通过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填写数据统计报表、教师和校长问卷调查、召开教师及校长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10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示范性项目校中的5所项目校进行了认真的深入细致的自评,自评领导小组在对项目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教学、社区,构建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ICT技术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新模式,探索贫困边远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项目工作,检验项目教师培训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天祝县项目办按照中央电教馆安排,于6月份举办了联合国儿基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小学语文、数学优秀课评选活动。
项目办专门成立了小学语文、数学优秀课评选领导小组,下设‚优秀课评选办公室‛、‚课堂教学设计组‛和‚课堂教学摄制组‛,活动通过集中授课选定课节及教师,分片摄制,聘请专家点评,集中编辑,报请省上终评等五个阶段,对项目校参赛的30节课进行了筛选、摄制,最后选报7节课进行参赛,并进行了县级表彰奖励。
2003年8月4日,中央电教馆王珠珠副馆长、郑大伟处长和项目官员安雅娜、倪葵安一行前来我县检查指导项目工作。
期间克服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困难,冒雨视察了我县的安远小学、南泥沟小学、深沟小学,对我县实施项目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二、众志成城、精心实施,为项目成功实施奠定基础根据‚联合国儿基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要求和原则,为了顺利完成项目目标,我们将各种项目进行整合,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全方位教师培训机制。
项目校充分利用‚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配发设备和自筹资金购置的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视频转换卡、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设备,通过主控室和电教室优势,发挥天网、地网和项目配发资源功能,进行本乡镇教师的集中培训和课堂教学。
为了使项目发挥最大效益,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学校,使更多的教师受益,我们组建了县、乡、校三级网络资源中心。
县级资源中心接通了电信ADSL宽带网,建起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天祝教育资源网‛,10所示范性项目校辐射22个乡级资源中心,通过将卫星资源从主控室直接传输到微机室和电教室的简单传输网络,多媒体播放点以录像带和光盘的形式进行播放,将天网、地网和项目配发的资源适时用于教学或农牧民培训。
基本形成了‚天网接受系统‛、‚地网连接系统‛、‚师资培训系统‛和‚资源收集传播系统‛,硬软件条件和资源优势已基本具备了为县、乡、校‚三级‛网络体系服务的功能。
三、注重实践、分级培训,为项目实施储备人力资源自项目实施以来,我县积极参与开展各类层次的培训:1、狠抓培训者培训。
选派精兵强将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回来后担当起培训教师角色,努力完成再培训任务。
截止目前,我县共选派20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省级培训。
2、以县级资源中心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为项目校再培训提供人才保障。
2003年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合作和发放资料等形式,共举办五期以乡级资源中心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和新课改研讨为内容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培训者培训》县级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10多人次。
今年举办了以项目校骨干教师、校长及课题研究人员为主,以新课程理念、现代管理知识和课题研究知识为内容的《小学新课程培训班》、《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专题研讨培训班》等6期县级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25人次。
3、以示范性项目校为辐射中心,积极开展辐射培训。
参加国家、省、县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以培训者的角色,通过乡级资源中心向其他学校辐射,将‚联合国儿基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配发的光盘(《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包)、录像资料带(《爱科学电视系列片》、《小学自然示范课系列片》、《儿童健康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教材》)、图书资料和县、乡级资源中心整理的优秀教育资源,定期向辐射区域内的教师进行传播培训,有效地传播了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
通过培训使基层小学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少数民族教师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懂得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了神奇的自然,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的情趣,懂得了如何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4、利用‚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资源优势和‚远程教育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进行校本培训。
项目校的教师普遍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卫星数据接收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常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了计算机、接收设备的操作技能和维护知识,掌握了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了解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施好项目和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支撑和辐射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培训中,我们注重培训质量,培训前都要给学员发放调查表,了解、征求学员的基本情况和意见;培训中要求学员写出心得体会,广泛交流经验与不足;培训结束时进行检测,找出差距,总结整改。
四、发挥优势,科学组合,加强项目之间的整合以县级资源中心为基地,以项目校为网点,以乡镇资源中心为辐射点,将各种项目进行整合,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充分发挥发挥‚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软硬件资源优势、‚联合国儿基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软件资源优势和‚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教师培训保障优势,努力开创以远程教育为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最终实现自治县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实施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培训形式上构建了‚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在资源建设上采取了‚六整合‛模式,即:‚各项目设备与各项目资源的整合、‘天地’网络资源与地方开发资源的整合、常规培训与项目培训的整合、集中培训与远程合作学习培训的整合、师资培训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农牧民培训与‘三农’服务的整合‛;在资源应用上确定了‚六用‛方式,即:‚用于各科教学、用于资源收集与传播、用于师资培训、用于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用于基层党的建设、用于经济建设‛。
五、注重实践、服务“三农”,努力拓展项目功能先进的设备和优质的资源,不仅改变了原来教师一张口、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还使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受益。
岔口驿小学、安一小等10所项目校全面开展了对农牧民的短期培训,传授了脱贫致富的信息和技能,学校成了连接农民与科技、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农牧民更加信赖学校、关心学校和支持学校。
一是根据当地实际,项目校下载大量适合当地农牧民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料,整理打印后通过学生向家长散发。
每年下载散发这样的网上资料多达1000多份,受益人口达14000多人。
同时,项目校制作了信息发布栏,根据地域和季节特点,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征集农牧民反馈意见并及时给予答疑。
二是向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开放网络教室,让农牧民直接上网浏览各种致富信息。
三是配合乡镇政府和农机、农科部门利用学校设备进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机,以网络和多媒体播放设备为载体,开展各类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