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六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13真题,含详解)

(新课标)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六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13真题,含详解)

第六讲遗传的分子基础(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2013·山东潍坊3月模拟)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B.磷酸二酯键的数目C.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D.A+TG+C的比值解析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X、Y染色体),所以DNA分子间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磷酸二酯键数目、A+TC+G可能不同,脱氧核苷酸种类最可能相同,均有四种。

答案 C2.下图甲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中将R型活菌和S型死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体内,R型细菌向S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乙图中搅拌的目的是提供给大肠杆菌更多的氧气,离心的目的是促进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C.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分别主要在上清液、沉淀物中D.若用无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体内含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解析A选项正确: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原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到R型细菌中,并表达了S型细菌的遗传性状;B选项错误:搅拌的目的是让侵染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C选项错误:分别用32P、35S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分别主要在沉淀物、上清液中;D选项错误:若用无放射性的噬菌体,侵染体内含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答案 A3.(2013·浙江温州十校联考)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当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DNA连接酶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解析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④包括的三部分不是同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⑨是氢键,形成需要DNA聚合酶。

答案 D4.(2013·江西重点中学联考Ⅰ)下列关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细胞DNA分子数均相同B.具有A个碱基对、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共需要(A-m)(2n-1)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在一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核DNA的数量会发生变化D.含2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DNA均被15N标记),在供给14N的环境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4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50%解析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细胞DNA分子数不一定相同,如体细胞的DNA分子数是2N,生殖细胞是N;每个DNA分子片段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A-m)个,完成n次复制共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2n-1)·(A-m)个;细胞分化过程中核DNA数量不发生变化;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都含14N。

答案 B5.(2013·荆州质量检查)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

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

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序列为GTACTACATGCTACGTAG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

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6种B.5种C.4种D.3种解析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上的胸腺嘧啶与模板链上的碱基A互补配对,模板链上有5个碱基A,如果在这5个碱基A处子链合成终止,则合成的子链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为3个、6个、8个、13个、17个,若单链模板上的碱基A只与脱氧核苷酸结合,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子链只有1种,因此,最多可以合成6种不同长度的子链。

答案 A6.(2013·宁波期末)下图为RNA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B.a是编码链,b是模板链C.图中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D.转录完成后解开的双螺旋不再重新形成解析转录完成后,解开的双螺旋应重新复原。

答案 D7.(2013·北京海淀区)在某反应体系中,用固定序列的核苷酸聚合物(mRNA)进行多肽的合成,实验的情况及结果如下表:实验序号重复的mRNA序列生成的多肽中含有的氨基酸种类实验一(UUC)n,即UUCUUC……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实验二(UUAC)n,即UUACUUAC……亮氨酸、苏氨酸、酪氨酸A.上述反应体系中应加入细胞提取液,但必须除去其中的DNA和mRNAB.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密码子可能有:UUC、UCU、CUU和UUA、UAC、ACU、CUU C.通过实验二的结果推测:mRNA中不同的密码子有可能决定同一种氨基酸D.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能够推测出UUC为亮氨酸的密码子解析由题干信息知,多肽合成时需要以固定序列的核苷酸聚合物(mRNA)作为模板,同时需要tRNA、核糖体、酶、ATP和游离的氨基酸等,如果细胞提取液中含有DNA 和mRNA,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正确。

实验一中的(UUC)n序列中可能含有的密码子有UUC、UCU和CUU,实验二中的(UUAC)n序列中可能含有的密码子有UUA、UAC、ACU、CUU,B正确。

实验二中的(UUAC)n序列中可能含有的密码子种类有UUA、UAC、ACU、CUU四种,而合成的多肽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只有亮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三种,说明mRNA中不同的密码子有可能决定同一种氨基酸,C正确。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共同含有的密码子是CUU,而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合成的多肽中共同含有的氨基酸是亮氨酸,所以可推测出CUU为亮氨酸的密码子,D错误。

答案 D8.(2013·东北名校联考)如图为神经递质合成酶基因复制、表达的有关过程。

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①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四个条件B.若要提取该基因的mRNA,则可以选择口腔上皮细胞作实验材料C.图中①②③过程一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解析①过程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并且需要能量(ATP)和DNA聚合酶;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口腔上皮细胞中并不转录形成控制合成神经递质合成酶的mRN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均发生碱基的互补配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 B9.(2013·淮安调研)测定某mRNA分子中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以这个mRNA反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是()。

A.18%、26% B.28%、22%C.26%、18% D.44%、8%解析mRNA分子是单链,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即U+A=44%,则C+G =56%。

由此mRNA分子反转录形成的DNA分子中,A+T=44%,G+C=56%。

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中,A=T,G=C,故A与T各占22%,G与C各占28%。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0.(2013·江苏卷,32)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________。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________。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①为DNA的复制,图②为转录,图③为翻译;(2)本小题的注意点是求算对应的DNA区段,而不是模板链,通过绘图,可求得模板链上碱基G占19%,C占29%,A占25%,T占27%,因此该区段DNA双链中A与T之和达52%,故A和T各占26%。

(3)本小题注意是一对碱基的替换,通过密码子的对应关系可确定,密码子的变化是AUU→ACU或AUC→ACC或AUA→ACA,则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变化是A→G,基因中碱基对的变化就是A∥T→G∥C。

(4)过程①只发生于分裂的细胞中,而过程②③可发生在具DNA的所有活细胞中,因此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不分裂,不发生过程①,可发生过程②③,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发生过程①②③,记忆细胞可发生过程①②③。

(5)不同组织细胞发生细胞的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同一DNA中不同基因表达情况有差异,故转录的起点不完全相同。

答案(1)细胞核(2)26%(3)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5)不完全相同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11.(2013·试题调研押题)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1)实验一、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三结果C、D看DNA复制________(是/不是)半保留复制。

(3)如果实验三的结果都为E,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________(是/不是)半保留复制。

(4)如果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与结果D相比,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_______,宽度不同的是________带。

解析(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表示用14N和15N标记细菌的DNA,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实验形成对照。

(2)从结果C、D看新形成的DNA保留了原来DNA的一条链,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3)结果E表明原来被15N标记的DNA的两条链没有分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