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文学理论:(导论)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以美的艺术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一章文学概念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第一章第一节)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文学:(第一章第一节)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再现说与表现说:(第一章第一节)再现是强调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表现是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第一章第一节)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实用说与独立说:(第一章第一节)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客观说与体验说:(第一章第一节)客观说:认为文学文本高于一切,它一旦产生,就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体验说:强调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如接受美学。
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第一章第二节)广义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社会制度;精神文化:指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狭义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文学的文化意义:(第一章第二节)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一张第三节)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文学活动的审美特点:(第一章第三节)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体验和经验:(第一章第四节)经验是指人的生物或社会的阅历,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如经历了这件事,并有了相关的常识、知识,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
还有一种是不但有过经历,而且还从中见出了深刻的意义和诗情,这里经验就变成体验了。
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第一章第四节)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即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以及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移情:(第一章第四节)移情就是把“我”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向人一样的生命与情趣。
体验的特性:(第一章第四节)1、情感的诗意化:作家的经历中所经历的某些人、事、景、物(对象),进入到他的情感领域,他与这些人、事、景、物共同着生命,在沉思中进行了诗意的“处理”,并时时拨动着他的情感的琴弦,甚至幻化为种种形象;2、意义的深刻化:体验总是将主体自己与命运、遭遇联系,而且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会到的文化情感积淀出发,去探问、去升华、去深化,所以体验在产生新的情感的同时,也产生深刻的意义;3、感受的个性化:体验的东西是难忘的,是情感的起伏激荡,是意义的深刻领悟,那么你体验中的感受必然受到你自己的出身、经历、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的“塑造”,而成为你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文本:(第二章第一节)一般来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第二章第一节)1、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没有这种方式就不可能有文学;2、文学形象系统: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3、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第二章第一节)1、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语言艺术品。
并且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通过传达人生体验及其想象性世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是指已经作者创作并有待于读者阅读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3、文学的意义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离开了语言组织就不存在意义;读者才是把文本意义现实化的关键角色,其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意,也可以发现新的开放的意义空间。
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第二章第一节)1、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2、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与对美的渴望。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第二章第一节)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造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文学作品时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什么是“文学语言”与“文学中的语言”?两者有何不同:(第二章第二节)文学语言:试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文学中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特定语言系统。
区别:前者是一般性的,后者是具体性的。
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第二章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文学语言组织式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文学语言的节奏:(第二章第三节)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长短、高低、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句法与篇法:(第二章第三节)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反讽:(第二章第三节)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层面:(第二章第三节)1、语音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2、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等方面的构成法则;3、辞格层面: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反复:(第二章第三节)反复就是意思相同的词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内指性:(第二章第四节)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第二章第四节)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第二章第四节)指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第二章第四节)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自动化语言是那终究成习惯的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是日常语言中司空见惯的。
而陌生化则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性:(第二章第四节)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文学形象:(第三章第一节)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地和人生的图画。
审美理想:(第三章第一节)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的表现方面:(第三章第一节)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一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的表现方面:(第三章第一节)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典型环境的定义:(第三章第二节)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的具体历史文化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二者是互动的关系。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的体现:(第三章第二节)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它的真实性;3、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它的新颖性。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第三章第二节)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其次是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丰厚的历史意蕴;还有来自生命斑斓色彩和灵魂的深度与真实性和新颖性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真实性:(第三章第二节)典型的真实性赢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它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典型真实性还有一个侧面:真诚,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章第二节)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互相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关系系统;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的主要方面:(第三章第三节)1、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3、生命律动: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4、韵味无穷:审美魅力所在。
情景交融的定义以及基本的呈现方式:(第三章第三节)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有三种呈现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交融式。
虚境与实境:(第三章第三节)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