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

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

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

(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

郑国渠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

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

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

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

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

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

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

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

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对于坎儿井的日渐式微,各方看法截然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从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

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

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

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当地人士的态度是: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要保护。

据悉,目前吐鲁番地区除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外,还组织了“坎儿井研究会”,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

为将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3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规,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但至今未见批复。

据了解,该地区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破坏。

评价吐鲁番坎儿井如同其盛产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坎儿井曾是吐鲁番盆地农田灌溉和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时至今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有其重要作用。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之一,它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

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坎儿井水,是吐鲁番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换来的“甘露”。

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自古以来不但为开发大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立过“汗马功劳”,并为神奇的“火州”大地留下了一道道地下长河——坎儿井,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发大西北、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大功绩。

坎儿井的开凿工艺是吐鲁番人民世世代代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通惠河历史性通航河道。

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

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

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南运河又名御河,长414公里。

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

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

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

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

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国那里至梁山段称微山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微山湖湖中运河微山湖内航道是京航大运河的主要交通线,历史上即分为湖东、湖中、湖西三条航线贯穿南北,被称为“黄金水道”。

20世纪90年代末,京杭运河济宁至韩庄段续建工程完成后,确定了新的主航道。

2005年,微山湖有三级主航道130公里,五级航道80公里,支流航道(六-七级)700余公里,可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

已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络,运力总量180万吨,年均货运量700余万吨;货物周转量40亿吨公里,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

韩庄运河(泇运河)京杭运河从微山湖湖口韩庄镇经台儿庄至江苏邳州的一段运河,经过多次疏浚整治,全年可通航1000吨船舶,设有韩庄船闸、万年闸船闸、台儿庄船闸三处船闸,已达到二级航道。

中运河京杭运河台儿庄段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

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

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

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

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里运河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

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

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

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

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运河最南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即北三里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

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