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第一本景观生态学专著。 1986年,Forman.R&Godron出版《景观生态学》教
材,标志景观生态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1987年,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出版。
4.提高(20世纪90年代,学科的全面提高时期 )
90年代以来,大尺度环境问题、科学研究中的 尺度问题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使景观生态学逐 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 点。(例GIS、遥感等)
4.景观尺度
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生态系统和景观的面积大小 或最小信息单位的空间分辨率水平。
时间尺度是指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尺度愈来愈大,目前在景 观生态分析中,常常界定的空间尺度由几千米到 几十千米;时间尺度从几年到几十年,而人类世 代几十年的时间尺度往往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关 注的焦点。
3.景观空间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指一个区域内,景观元素类型、组 合及属性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和复杂性 ,即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其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如斑块、基质、廊 道、动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空间矿质养 分等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异质性是景观 的一个固有属性。
从来源上看,景观异质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的内源演替或种群的 动态变化。
4.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 5.前苏联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波雷诺夫)
2.3•景1.斑观块生(p态at学ch的)—主廊要道(概co念rridor)—基质
(matrix)
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 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 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90年代迅速发展,大量论文书籍出现
• 1990年,肖笃宁等在《应用生态学报》发表了《沈阳西 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学者参照北 美学派的研究方法而开展的景观格局研究的典范著作。
• 伍业钢和李哈滨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1992) 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研究方法》(1992);
• 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1995)、《 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其制图研究》(1995)、《景观多样性 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1996);
二战后,由于人口、粮食、环境问题,景观生 态学得到蓬勃发展,中欧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 要地区。主要进行土地评价、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 和国家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例德国、荷兰、捷克 等)。
3.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初步发 展;20世纪80年代,全面发展)
1981年,在荷兰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大会”。 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成立。(IALE) 1984年,Narch.Z和Lieberman(美国)出版《景观
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其后, 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群落生态学。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 的术语。
2.巩固(20世纪3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1939年,特罗尔,在利用航片中研究东非土地 利用问题时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一词。认为景观 生态学是“地理学(景观)”和“生物学(生态学 )”相结合的产物。
➢1986年,景贵和发表了《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 态设计》,这是国内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第一 篇文献。
➢ 1988年,李哈滨发表了《景观生态学——生态 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一文。
➢ 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 Godron的《景观生态学》一书。
➢从80年代初开始,1989年10月在沈阳召开首届 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 念及发展
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
(地理学)
• 19世纪初期,洪堡(德国)最早将景观作为地理 学中的中心问题,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 名词。
• 地理学: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 生物各种成分的地域综合体。
(景观生态学)
• 1939年,特罗尔(C. Troll 德国)在研究东非土地利用及 变化时,借助航片解释自然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将景观 的概念引入生态学中。
• 1998年在沈阳举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 会议”
2.2 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派
1.美国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研究(Forman, Risser, Turner)
2.荷兰和德国的土地生态设计(Zorreveld,Haber 国 家公园景观规划)
3.东欧的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Mazur, Ruzicka(捷克)最优设计)
2.1.2 国内
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思想才 引入国内。侧重于国外文献的介绍。
–1981年,黄锡畴发表《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 状及保护》。
– 1983年,林超两篇译文,一篇是Troll的《景观生态学 》,一篇是E.纳夫的《景观生态学发展阶段》。
– 1985年,陈昌笃发表《评价Z.纳维等著的景观生态学 》一文,这是国内首次对景观生态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
综合理解:
• 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
• 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 ,其结构和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
• 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 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具有尺度性;
• 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 综合性。
景观异质性是产生景观格局的基础和主要原因, 即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格局的存在,而景观格局 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资源和物理 环境的分布形式和组分,并制约着各种景观生态 过程。
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包括:
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数量和面积 比例。
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 小、形状、景观对比度、连接度等。
生态学家中使用景观概念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直观的,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上的一个具体区 域,具有数公里到数百公里的生态系统综合体,由森林、 草地、农田、城市、村落等可视别实体组成。(狭义的景 观)
➢ 另一种是抽象的,代表任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即景观 是一个对任何生态系统进行空间研究的生态学标尺。(广 义的景观)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 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
2.景观结构和格局
景观结构:景观的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大 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 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 组合特征。
景观生态学定义有一种最简单的表述: 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学科。
景观结构指的是斑块间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指的是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变化则包括了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
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2.1.1国外
1.萌芽(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首先生态学的出现的动态是指景观要素或斑块形成的空间 格局及其内部的变化。
由于景观要素的干扰作用或者景观本身的系统发 育,引起景观的变化,从而景观格局也随之发生 变化,而干扰作用是造成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 因。
6.生态过程
基本生态过程包括生物生产力、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生态控制及生态系统间的相 互关系等方面。
Forman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强度而 划分为:
自然景观:极地、高山、荒漠、苔原、热带雨林景观、
森林、湿地、草原等。
经营景观:林地、草场和农田、果园组成的农耕景观、
郊区景观等。
人工景观(人类文明景观):城市景观、工程景观(
工厂矿山、水利工程、交通系统)、旅游地风景园林景观 等。
2. 景观生态学
不同生态过程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各种生态过程有其相应的时间、空间尺度。
同样,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限制特定生态过 程的生态因子也不同,有些生态因子可能只在某 些尺度水平上才发生作用。
• 景观是以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 大小不等的自然区划来表示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之 间的因果关系。
• 把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关系的“横向”方法与生态 学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关系的“纵向”方法相结合。
景观定义(肖笃宁,1997)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 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 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绝对性和空间同质 性的相对性,即某一尺度的异质空间内部,比其 小一尺度的空间单元(如斑块)可视为相对同质的 。
当我们扩大所研究的空间单元面积时,其内部的 景观异质性增加,而各个空间单元的景观异质性 程度降低。因此,景观异质性程度与研究或抽样 观察的空间单元面积大小有重要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