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需肥规律
每天8~12 小时光照
半(弱)冬 性品种
0~7℃
15~35 未春化春 播迟或不 抽穗 30天以上 未春化春 播不抽穗
反应中等
每天8小 时不能, 需12小时 8~12小时 不能需12 小时以上
冬性品种
0~3℃
反应敏感
4.光照阶段(感光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 即光照阶段,此阶段主导因素是光照、温度也起很 大作用,高于25℃或低于10℃都会延缓光照发育的 进行,低于4℃则光照阶段不能进行。 5.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①春化阶段: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 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 段长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 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春化阶段茎生长锥处于未伸 长期,顶端分生组织不转入幼穗的分化。我省10月/ 下日平均气温5℃以下,半冬性小麦品种开始进入春 化阶段,同时开始分蘖;11月/中、下0~5℃冬小麦 进入春化,同时进入分蘖盛期,12月/上0℃进入越 冬。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 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 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 时,我省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 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 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达 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我省3月中下旬。
Hale Waihona Puke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①生长中心: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 发育,生长逐渐加快,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 ③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 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④主攻方向: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与生殖生 长协调。
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 耕作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分布、播种和成熟期早晚、 并尽可能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将我国分布为十个 麦区: 1.东北春麦区 2.北方春麦区 3.西北春麦区 4.北方冬麦区 5.黄淮冬麦区(山东全部) 6.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7.西南冬麦区 8.华南冬麦区 9.新疆冬、春麦区 10.青藏春、冬麦区
3.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 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的时期,此 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 品种对温度及所需天数要求不同。 4.光照阶段(感光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 即光照阶段,此阶段主导因素是光照、温度也起很 大作用,高于25℃或低于10℃都会延缓光照发育的 进行,低于4℃则光照阶段不能进行。
生育期
播
种
出分 苗蘖
越 冬
返 青
起 身
拔 挑 抽灌 节 旗 开浆 穗 花 生殖生长
成 熟
生长阶 段 主要生 长器官
营养生长
并进生长
根、蘖、叶
根、茎、叶、蘖、 幼穗 光照阶段
籽粒形成灌浆
发育阶 段
春化阶段
与产量 形成的 关系
穗数
奠定穗数
巩固穗熟 决定穗 数 决定小穗数|决定 小花数|决定粒重 奠定 粒重
山东省冬小麦一生的生育过程及产量形成示意图
九 月份 句别 节气 下 秋 分 十 十一 十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光照阶段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上 下 上 下 上 寒 中霜 立 中 小 大 中 冬 小 中 大 立 中 雨 惊 中 春 清 中 谷立 中 小 芒 中 夏 露 降 冬 雪 雪 至 寒 寒 春 水 蛰 分 明 雨夏 满 种 至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 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我省4月上中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 全伸出(叶耳可见),我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 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我省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 顺序中下→上部→下部。我省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 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我省5月中旬开始灌 浆。
3.生殖生长阶段 抽穗到成熟 ①生长中心:生殖器官的生长。 ②营养特点: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和充 实,形成收获产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需肥水逐 渐减少。 ③与产量的关系: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 ④主攻方向:防止营养器官早衰,维持一定强度的光 合生产率(干物质克/日· 2 ),保证有足够的营养 米 物质运输到生殖器官。
6.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①有助于正确引种 南→北,年前过早进入光照阶段, 易受冻害;北→南,年前可能通不过春化阶段,造 成不结实或延迟成熟。 ②有助于决定不同品种的播期、密度 小麦进入光照 阶段以后,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代谢强度提高, 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增强、抗寒力减弱;冬性品种 春化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因此秋播时应先播冬性 品种,后播半冬性,春性品种,冬性品种应适当稀 播。 ③加速育种世代 对通过春化以后的小麦,可增加光 照,提高温度加速光照阶段的进行,缩短生育期, 提前收获。
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品种类型 据春化分 南方秋 播 北方春 播 春化要求 光照要求
温度 条件
0~12 ℃ 5~20 ℃
需要天数
据光照反 应分
光照条件
需要天 数
16天以 上,如 墨西哥 小麦 24天以 上,如 太1、鲁 1、辐63 30~40天, 如鲁5
春 性 品 种
5~15 未春化春 播能抽穗
反应迟钝
②光照阶段: 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 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穗大粒多。 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4℃以上时,茎生长点开始伸 长,穗分化开始,标志着进入了光照阶段(我省3月 /上),到穗分化到♀、♂原基形成(顶端小穗形成) 时(植株开始拔节),光照阶段结束(我省4月/上、 中)。
2.土壤肥沃,供肥能力强 N、P、K含量高且协调, 400公斤以上的田块要求播前有机质1%以上,全 N0.06~0.08%,速N50~80ppm,速P20~40ppm, 速K 60~80ppm。 3.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化学成分 粘土、砂土都不宜种 小麦,最适宜的是壤土,化学成分:pH 6.8~7.5; 含盐量高于0.25%受抑,高于0.4%死亡。 4.土地平整,地面坡度,应控制在0.1~0.3%。 5.农田水利良好,地下水丰富,能排能灌。 6.交通条件便利。
小麦概述 小麦是世界各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的 主要食粮。小麦籽粒营养丰富,其中碳水化合物含 量约为60~80%,蛋白质8~15%,脂肪1.5~2.0%, 矿物质1.5~2.0%,以及各种维生素等。报导表明, 目前各种矿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太微,不能被人体 吸收利用,还得靠食物来补充。麦麸是优良的精饲 料,麦秆是编织造纸的好原料。目前世界小麦播种 面积2亿多公顷,总产5亿多吨,居世界各种作物之 首。小麦在世界分布极广,各国均有种植,主要产 国有原苏联、中国、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英国,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 217.5万亩平均亩产521kg,小麦面积单产最高的是 德国,亩产1333kg。
促营、生生长协调,主攻穗 数,兼顾穗大,粒多
决定粒重
栽培主 攻方向
苗、齐、均、壮、促分蘖、次生根生长
防止早衰,主攻 粒多,粒重
三、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 小麦的产量决定于:品种特性(内因)和环境条件(外 因),后者是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水、肥、气、热、光等, 其中水、肥、气是人工可以控制的。 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作物吸收的养分主要是由土壤本身提供的,占作物总 需肥量的50~70%,另外30~50%由施肥补充,因此土壤肥 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1.耕层深厚,结构良好 ①耕作层20厘米以上,(根系 60~70%集中在此,是小麦养分和水分的主要供给层),上 层耕性好,下层质地少重(有利于保水保肥,有利于协调供 肥,提高抗旱能力);②结构良好,土壤容重1.1~1.2克 /cm3,(孔隙度50~55%),有机质含量较高,有丰富的水 稳性团粒结构。
二)、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我省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占总降雨量的1/3~1/4, 只能满足小麦生育期耗水量的1/3~1/5。 (一)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系数 1.小麦的耗水量(需水量):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 个生育期间麦田耗水总量(包括棵间土地蒸发,占 30~40%,植株蒸腾,占60~70%,重力水流失(很 少)),约为400~600毫米,即260~400立方米/亩。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1.阶段发育的概念:小麦的一生,必须经过几个顺 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阶段 发育。 2.阶段发育的特性 ①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如水、 温、光、养分等,而其中有一、二个因素起主导作 用。 ②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停止 但不能倒行。 ③顺序性 当前一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适宜 后一阶段的生长,也不能进入后一阶段。
二)、山东省小麦生产简况 小麦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收获 面积6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总产 150亿kg以上,单产250~300kg,面积和总产居全 国第二位,仅次于河南(总产有时超过河南)。
全省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滨州 德州 聊城 临沂 菏泽
面积(万亩) 6296.18 321.49 400.19 205.94 213.13 131.34 429.10 658.96 558.84 364.36 212.25 66.03 338.55 458.75 489.54 683.47 764.24
总产(吨) 18898210 944540 1421143 668142 630578 374427 1275204 2211846 1884874 1005204 700557 205254 1041427 1605625 1566229 1640029 203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