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化艺术》

《浅谈文化艺术》

《浅谈文化艺术》各种不同的艺术用来塑造形象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

如绘画,雕塑,建筑,采用的是线条,色彩,泥土,砖瓦。

而音乐,舞蹈采用的是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文学塑造形象的材料是语言。

所以是“用语言来表达和造型的艺术”。

或者称为“语言艺术”。

哪些形象塑造是语言艺术呢。

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等。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会,认识,理解。

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构成文学形象。

读者通过作品的语言,经过一番理解,感受和再创造,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文学形象。

因此语言成了作家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

文学的艺术形象是借助语言而塑造形成的。

所以她有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画家可以画出一个人的相貌和神态,却很难画出这个人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复杂过程。

如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全世界吵吵嚷嚷这么久。

谁也说不清画中人的表情是什么意思。

但一篇小说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描写人物的肖像,衣着,表情等外表的东西,而且还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细致的心理活动。

如鲁迅先生描写的人物,祥林嫂,孔乙己等等。

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宽广深远。

她的艺术手段,如海洋,如广阔的天空。

她可以从人类的远古说到人类的未来。

因为语言可以状物抒情,叙事议论,可以把事物的复杂发展过程描绘的淋漓尽致。

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过去和未来,现实与虚幻的各种各样的情境。

综上所述,用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文学,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艺术。

她来源于民众,用于民众。

是任何人不可缺少也离开不了的艺术表现。

因为你要生活你要学习和工作,就必须用语言来沟通表达。

第二篇:文化艺术风俗观音山香会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

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

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春节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

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

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

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

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

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

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清明节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

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

重阳节扬州人爱在重阳节登高祛邪。

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观音堂或文峰塔等高处,欣赏秋景,不出门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阳糕象征登高。

旧时每逢重阳节,作坊老板都要办酒请工人,席间每人最少两只螃蟹。

工人们吃了重阳酒,更加劲地做工。

旧有”吃了重阳酒,日夜不停手”之说。

扬州婚俗订婚。

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

订婚又叫“定婚”。

有大定、小定之分。

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

大定就是正式定婚。

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

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

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

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

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

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

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

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奶奶经新正月,打的春,过了初五才下生。

早就想到婆婆家拜年去,左捱右捱捱到落了灯。

习惯在旧历新年元旦至初五,每天都吃宿菜,过了初五才有新烹调。

第一次烹新味,名叫“下生”。

女子离开娘家,路程远的,正月不许空房,于是必须捱到正月十八落灯以后,才能回去拜年。

疼姑娘,害姑娘,大新正月不空房。

明日叫姑娘写张押租贴,套房里代你们铺张床。

嫁出门的女儿,正月间女儿、女婿双双回来拜年,不能让他们分宿,叫女婿写张租贴,以四个铜板作租金,便令他们同居。

嫂子穷,无冬夏,姑子穷来有一嫁。

将就些个吞婚做,怕的她要嫌姑爷岁数大。

前三句说媳妇是家里人,女儿总有嫁的时候。

姑娘大了把婆家,乾宅有不合婚的,草纸庚贴烧灰吃下肚,名叫“吞婚做”,就算定局。

但是旧式做亲,女八字满天飞,男八字不出门,往往两家已做亲,女儿还不晓得丈夫年岁,等到晓得年岁相差太多,总少不了要咕咕唧唧。

穿人新,穷断筋,不算身价算礼金。

说明是个两头人,新剪做的天青衫子大红裙。

前两句是骂一味喜欢穿新不惜物的人,与后文不是一事。

后文是说穷人嫁女,既要多得礼金,又不肯使女儿居妾位。

有钱的男子可以重婚,年龄虽大,只要有加倍的聘金,便可娶得处女。

女儿在做亲时,议定过门后不与元室同居,算做“两头人”,结亲时也要穿天青衫子大红裙子,就不是妾。

美食扬州十大名点。

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野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

十佳风味小吃。

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子、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

十佳特色小吃。

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

节日春:4月18日——5月18日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暨万花会(中国十大城市旅游节庆品牌)夏:6月15日——8月31日“扬州的夏日”、农历6月19日观音山香会秋:9月26日左右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冬:12月31日迎新年撞钟祈福活动重要旅游节庆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扬州)中国双黄鸭蛋节(高邮)中国邮文化节(高邮)绿杨春早茶文化节(仪征)江都花卉节(扬州)方言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

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

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产扬州炒饭、牛皮糖、馋神风鹅、黄珏老鹅、平山绿茶(郊区)、仪征绿杨春茶、十二圩五香茶干(仪征)、高邮双黄蛋(高邮)、秦邮董糖(高邮)、界首茶干(高邮)、宝应藕粉(宝应)、江都方酥(江都)、樊川小肚、韶关老鹅、嘶马的拉豆腐(江都)、琼花露酒、邵伯菱角、三丁包、扬州煮干丝、扬州酱菜、扬州三头宴(清蒸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第三篇:《文化艺术》习题第22课艺术文化一、选择题1.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的是a.屈原b.王昭君c.孔子d.孟子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a.从战国到五代3000多年的历史b.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c.从传说中的炎帝到五代3000多年的历史d.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景帝3000多年的历史3.魏晋时期贡献最突出、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a.王羲之b.顾恺之c.柳公权d.张怀素4.下面有关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雕塑艺术的起源可上溯至8000年前的原始农耕时代②秦汉时期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③汉代墓葬中的青铜俑是当时的代表作④北朝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都在传统中融入了艺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二、简答题5.请你概括出我国雕塑艺术在原始农耕时代、秦汉时期、汉代、北朝时期较为典型的特点。

三、材料解析题6.阅读材料:“后皇嘉树,桔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这四句诗句节选自屈原的《桔颂》,意思是: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请回答:①屈原写这些诗句的背景何。

②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屈原的诗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1.a2.b3.a4.c5.原始农耕时代:在表现人物和动物的形象时,善于把握各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对次要部位和某些细节,往往作省略或虚化的处理;秦汉时期: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的雄浑深厚,气势宏阔;汉代:造型夸张诙谐;北朝:在传统风格中融入艺术。

6.①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立志报国兴楚,却遭到当权者排挤,长期被流放;②满怀忧愤,将蔑视权贵、忠贞不渝、爱国、爱人民的深情融化在诗歌里。

第四篇:甘肃文化艺术甘肃省是一个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省份,有悠久的文化传承。

史前时期,就有我们的先民活动。

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器物,境内还多处出土大量彩陶,显示了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的不同特色。

甘肃拥有丰富绚烂的石窟艺术。

驰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石窟”甘肃占两席: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榆林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等。

丝绸之路横贯甘肃东西,延绵1600余公里,嘉峪关、古阳关、古玉门关、大漠、长河是特有的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丝绸之路以独有的特色,闪烁出耀眼的光彩。

甘肃的舞台艺术创作,50-60年代,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歌剧《向阳川》、陇剧《枫洛池》等曾轰动国内。

改革开放初,又出现以舞剧《丝路花雨》、话剧《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为代表的一批好剧目。

“八五”期间,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地方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剧、节目脱颖而出,全省新创作剧目140多个。

陇剧《天下第一鼓》、京剧《夏王悲歌》、乐舞《敦煌古乐》、秦剧《西域情》、舞蹈诗《西出阳关》获得了文华奖。

从xx年到xx年全省共获得全国性奖励43项,其中“五个一工程”奖3项,文华奖10项,梅花奖5个。

舞剧《丝路花雨》开创了舞蹈中的敦煌舞派,被评为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从70年代诞生起,在国内演出近千场,还先后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盛赞,至今盛演不衰。

席臻贯先生解译敦煌古乐而创编的《敦煌古乐》,引起众多专家和海外人士的关注。

甘肃的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民歌有:陇东的信天游,甘南藏民歌,肃南裕固族山歌,河州和洮岷的花儿。

民间舞蹈有:陇东的大秧歌,陇南白马藏族面具舞,兰州太平鼓,武威攻鼓舞,陇西云阳板等。

民间戏曲有:陇东道情,花儿剧,皮影戏,兰州鼓子,藏戏等。

甘肃的文化也不断对外开放和交流,文物、戏剧、舞蹈、音乐、民间民俗艺术、书画等先后到亚、欧、美、非、澳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和交流,为宣传甘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丝绸之路文化长廊建设工程”,计划到xx年,把古丝绸之路沿线的9个地、市,24个县、市、区,172个乡镇连接贯通成一条文化长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