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真谛.(dì)目睹.(dǔ)诅.咒(zǔ)累赘.(zhui)B.啜.泣(chuò)呵.斥(hē)娱.乐(yú)阴霾.(mái)C.无瑕.(xiá)扉.页(fēi)憔.悴(qiáo)筛.选(sāi)D.糟粕.(pò)肃穆.(mù)献媚.(mèi)徘徊.(huái)2.下列选项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A.序跋轶事浓丽理所当然 ______改为______B.炽烈迁徒点缀凶神恶煞 ______改为______C.攀附头衔琐屑拔乱反正 ______改为______D.蝉娟结晶奠定举目无亲 ______改为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两家人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
B.小弟孤陋寡闻....,望你们多指教!C. 11月30日开考的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洋洋大观....,首次突破百万。
D.你向他提意见是多余的,他这个人一向自以为是....。
4.下列各项中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现代作家巴金的原名是李尧棠,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家》《春》《秋》。
B.《堂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其主题思想是描写和讽刺趋于衰弱的中世纪骑士制度和武侠精神,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人民的困苦。
C.列夫·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梵高的国籍依次是俄国、法国、荷兰。
D.序和跋是构成一部书完整结构的两个板块,从位置上看,序一般放在一部书的后面,跋写在书的开头,但它们有一个相同的作用,就是: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一个简要的概述,意在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阅读。
5.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2分)中华生态文化为人类文明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①中华生态文化传递着向上向善,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
②当前,应大力弘扬、发展和传承中华生态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和感染力。
(1)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仔细观察漫画《谨防舌尖上的腐败》,写出其创意之处。
(3分)7.为了让学生品析广告词的艺术,班主任组织了以“零距离接触广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就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请为这次活动拟写简短的开场白。
(4分)二、综合性学习(10分)8.班里拟开展一个以“给自己‘出’一本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初中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如果请你将这三年写的作文(包括日记、周记、作文、随笔)进行整理,准备出版,你将按照什么体例编排这些作品?(2分)(2)请你给自己的作品集拟一个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书名,并说明理由。
(4分)书名: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想请语文老师为你的作品集写序,你打算如何对老师说?(4分)三、阅读与理解(4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永远新生(节选)世界上的艺术珍品已是洋洋大观,但是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卞和之玉不识,杰作诞生之初被讥讽、咒骂的情况经常发生。
莫奈被官方排斥终生,晚年婉谢了法兰西学院提供的交椅。
梵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
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
基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昉的画图。
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
毫无异议,古老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但哪一时代哪种风格能代表传统呢?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
近亲婚姻导致衰颓,每次异种的引入才促使新品种、新生命的诞生。
经历过孤陋寡闻的时代,引进外国艺术是新鲜事,但外国传统犹如中国传统,都是在不断地反传统中积累形成的,要识别精华与糟粕并不容易,取哪样的经呢?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
现代中国人同古代中国人有距离,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也有距离,哪种距离更遥远?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
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
包括建筑、雕刻、绘画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正是时代潮流的产物,并又促进了潮流的正向发展,因在大观中,在比较中,提高了人们的识别力。
人情的共性绝不会埋没艺术的个性,正因物质生活太相似了,人们珍视独特的精神享受,追求奇花异草。
猎奇亦是新鲜,但是短暂的,绝非艺术创作。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9.第一段中列举了莫奈等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10.引入异种的目的是什么?(3分)11. 文中“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分别指哪三种人?(3分)12. 《永远新生》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吴冠中先生认为中国的艺术要想永远新生,得应该怎样做(引原文中的两句话回答)。
(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等待吴冠中①约定此时此地相见,然而人未到,等待。
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
③从“等妈妈回来”到“倚门望子”,家家都在等待中。
④等待开花,等待结果,果子熟了,还等待,等待明年。
⑤等待中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等待中包含人间百味。
⑥邮递员给人们带来等待的谜底,如今满街大哥大,等待的已不是书信。
⑦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会的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
如果能用电脑统计每人一生中浪费于等待的长长短短的时数之总和,必大吃一惊,人命半条。
⑧然而不得不等待,中国谚语:“欲速则不达”;法国谚语:“必须懂得等待”;我故乡的老乡们说:“性急吃不得热粥。
”⑨“守株待兔”嘲笑蠢人,但也因确曾有兔子撞到了他的怀里,才令他萌生了“等待”这一不费劲的非分之想。
希冀在等待中获免的人岂止守株者。
⑩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大学生等待满意的职业、美好的家庭……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
⑪引人入胜的风景,远处有亭台,人们朝亭台走去,到了亭台,更远处有溶洞,于是奔向溶洞,溶洞又非终点,更更远处有瀑布……人们因此不顾疲劳不断地前进。
引人走向远处是由于亭台、溶洞、瀑布的魅力;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一个个未来的景点。
“等待”寄寓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⑫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
(选自《吴冠中文集》)13.为什么说“等待中包含人间百味”?(2分)14.怎样理解第⑥段?(3分)15.第⑨段中的画线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16.第⑫段中的画线句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作者感情?(3分)17.文章第⑪段中说“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一个个未来的景点”,你的未来景点是什么?(3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梦是自己开给自己的花古保祥小时候上学时,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发新书了,新书刚刚擎在手中,便顶礼膜拜般地吸吮她的芳香,这种香,与油不一般,是沁人心脾的气息,让人忍俊不禁地想笑出来,好像知识也成一种爱与人开玩笑的小怪物。
我们同龄的小伙伴们,总是爱分享闻到书香后的感受,记得有一次竟然惊动了老师,老师以此为契机,对那些不爱书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严厉的教导,老师要求大家说出闻到书香后的感受,一个小朋友说:像香油,而我则说的十分有趣,像花香。
老师带头鼓掌,这样的场景,至今仍然活跃在心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到了表扬,我与书的渊源便拉开了帷幕,而对书最初的如饥似渴中,我也体会了进步的快乐,就好像自己是一位晓行夜宿的行者,每走完一段路程,也是一种奋斗,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肯定。
父亲对我要求亦十分严格,他推崇那种“变本加厉”式样教育模式,加班做功课是常事,不怕你的身体是否受得了,对于书籍的管理,父亲也是超常出新,我的书皮包的比别人厚重,好像有着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如果在学习中将书弄破了,我们得赶紧包裹一新,因为父亲不喜欢看到书破烂的样子,在他的眼里,书烂了,品德也不会咋样。
长大后,便总是爱与父亲探讨书香的缘故来。
父亲回答我,这种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闻的出来的,如果与书有缘,就可以,她的香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合上书去,还能够闻到书香的,便是状元之材。
为了这个状元之材,我宁愿一辈子都闻到书的香味,有一阵子,感冒后鼻子不通气,我便一股莫名的失落感,觉得小时候的抱负快要跑到天涯了,恨不得立即找一根针管插进鼻孔里,好让那种芳香缕缕袭来。
听说过一段关于书香的对话,一位学生问老师:“书为何会有香味?”老师沉吟了半晌后说道:“花有香味没有?”学生回答:“当然有,世界上所有的花都有香味。
”“书也是一株植物呀?是植物都有开花的可能性,所以就有书香。
”“书也是植物呀,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呀?”“当然是字呀,字是书的花,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花,花都是作者的灵魂,书却是作者的心事,花开在心事之上,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香味便挥之不去,如果是赖书,香味会有一些,但架不住时间的煎熬。
”这是我听到的关于书的最精彩的对话。
书的香味来源于字,字的香味来源于作者的思想与爱。
字是作者灵魂的绽放,书是作者一段时间灵魂的总结,字与书的结合是珠联璧合的曼妙之体;字与字的奋斗便是书,是有理有据的结合,合法合理的承诺。
所以说,字与书组成了一个世界,一片海洋,一种世间大爱。
书可以扬眉吐气了,因为她的生命全部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没有丝毫的节省与按捺,所以说,书才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植物,因为她的身上不开花则已,一开花便是整个春天。
书的果实在哪儿呢?在人们的心里,在人们的工作实际中。
有些人本嗜书如命,却没有将她转化为实践,只是读了一辈子死书,任凭花朵从书的枝头摇曳到自己的枝头;有些人是聪明的人,他们将书的精魂与自己的思想凝聚在一块儿,世界为此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