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自我介绍二、课程安排1、学时:24学时2、平时成绩:三次3、考核方式:平时成绩60% +发言30% + 考勤10%三、本门课程介绍1、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三个世界的划分"、"继续革命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专注于将旧的制度和价值系统击垮并摧毁,提出了一整套的战术和战略构想,这部分类似中国古代兵家和纵横家的领域,经过了历史的实践检验,已证明其行之有效。

至于其思想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一些理论,如"继续革命理论",不为中国共产党官方认可,毛泽东个人晚年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明确被指为错误思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定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4)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5)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1],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四、课程涉及的主要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5.4前(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2)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5.4—1949.10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1—1927.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8—1937.7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5.8—1949.103)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0—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土改) 1949.10—195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21世纪中叶五、毛中特12章脉络成像(大家把书翻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

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Who?(一)最早: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要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一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

(二)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确立毛泽东为我党的领导人。

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1、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后,创办了黄埔军校,成立了广东革命政府,组建了革命军队。

1925年爆发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全国掀起国民革命高潮。

1926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出北伐宣言。

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从广东出师北伐。

北伐军分三路进军,一路进攻两湖,7月12日占领长沙,10月10日攻克武昌。

二路进军江西,11月占领南昌、九江。

三路向福建、浙江进军,于12月和次年2月占领闽、浙两省。

其后,北伐军继续进军,于1927年3月先后攻占安徽、上海、南京。

至此,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势力基本上被消灭,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然而,正当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积极准备叛变革命,而中国共产党此时还处在幼年阶段,加上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行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对工农运动进行压制和阻挠。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致使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惨遭失败。

2、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蒋介石、汪精卫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举行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甘肃、陕西等地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几十万工农红军。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工农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但是,1931年后,由于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党中央占了领导地位,他们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遭到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其他大多数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在“左”倾错误指导下遭到损失,也先后进行长征。

这就是中国革命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深入地总结了这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创造性地解决党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从而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了正确的民主革命之路。

(三)真正提出:毛泽东1938年10月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包括除汪精卫以外的,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资产阶级。

(四)推进1945.5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实践特色)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时代特色和理论特色)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