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阐述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2、试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方式影响因素: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pH;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方式:从根表而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染移动。
-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不同的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由于污染物具有易变性,可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
根吸收的部位不同,向地上部移动的速率也有差异。
此外,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离子的运输速率。
浓度过高时,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的速率相应变小。
土壤中离子浓度高低还影响离子的形态。
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也不同。
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
流动性大的元素则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
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也能向下移动。
3、试述复合污染的类型.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4、植物的抗性指标包括几个方面?形态解剖指标: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生理生化指标: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醵系统活性及细胞内结合物质的含量生态学指标: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5、试述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反应,以适应污染的环境;生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遗传上的适应性,包括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和遗传基因自身的变化6、试述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超大型氧化塘工程;净化和利用相结合;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7、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第-•是对污染物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歇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8、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及其来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及氟氯炷类二轲化碳:主要是来自化石燃料在燃烧的避!程中被轲化成二轲化碳;石灰岩被制成水泥的过程也释放出二轲化碳;土地的开发利用减少了植物吸收二轲化碳的量。
甲烷:甲烷为缺氧倏件下有机物腐烂时产生,或因化石燃料燃烧或天然气直接逸出,有一半以上的甲烷是人为造成的(如农业、天然气使用以及垃圾掩埋等),其余则为自然界的排放。
氧化亚氮:主要来源包括自然界以及人为排放。
主要来源包括化学肥料、热带雨林砍伐、土地利用改变(森林转为牧草或农作耕地)、农业活动刺激土壤排放。
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为人造化学物质包含清洁溶剂、泡沫喷出媒介、防燃剂、冷媒等9、化学元素的拮抗规律:两元素之间由于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颉祯:①凡两种元素能生成难解离的稳定化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着生物的颉颓。
例子:硫对铜和铁的颉颓,表现为硫化物对含Cu、Fc的呼吸前、细胞色素氧化酣、过轲化氢酶等的明显抑制,这肯能与生物相应的CuS、 FuS有关,从而破环曲的空间构造②凡两种元素能生成稳定络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生物颉顽作用。
例子:络合能力很强的氟离子有可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而且其络合物稳定常数越大,颉祯作用越明显③凡两种元素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生物颉祯作用。
例子:Cr6+在红细胞中还原成Cr3+时,使血红素中的Fc2+氧化成Fc3+,破坏血红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 从而表现出Cr6+ -Fe2-的颉顽作用2.破坏金属酶的辅基或金属蛋白的蛋白质活性基团而产生颉顽①干扰离子与生物体中的有机质更稳定的结合,从而使机体中某些元素被置换出来。
例子:某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小于ZnS溶度积时,该金属离子便可对Zn产生颉放作用。
②由于干扰离子的轲化还原作用,使辅基中的双硫键还原、裂解,导致酶破坏,从而使酶中的金属元素随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
重金属作用于金属酶中蛋白质的硫基或成基,使蛋白质变性,使金属酣失去活性,表现为重金属离子对金属啊中的有益元素的生物颉放。
3.使金属酶反应体系受阻而产生颉祯4.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有•机络合中与相取代而造成的颉顽10、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①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在体外;②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外富集、解毒。
解毒是抗性的基础。
11、根际效应:分泌化学物质到根际环境,改变根际的理化性质如pH、氧化还原性质等,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根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吸引力,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根的周围,其中有些微生物具有吸收、富集、分解污染物的作用。
改变根际污染物浓度过程一向根际分泌螯合剂;形成跨根际氧化还原梯度;形成跨根际PH梯度。
12、污染物排出生物体内作用分类:①生物体对污染物来说只是一个通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不经过任何转化即可排出体外;②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很快就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污染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后直接排出体外;。
污染物经过体内轲化还原水解后再和其他物质结合排出体外。
13、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污染宜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14、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的原因:①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布■的特异性遗传多样性也不复存在,从而使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②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性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15、污染条件下生物种群适应性分化的过程包括:污染物作用下种群中敏感个性消失,种群规模减小;达到适应污染阈值最低要求的个体,不断扩大在种群中的比例;抗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率扩大,并通过种群内的基因重组,不断提高抗性水平,同时外来基因的流入,提高种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
16、污水灌溉净化污水的净化机制:物理化法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生物氧化作用;化学和光化学降解作用;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
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①污染物含量超过生态系统的净化阈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破坏,可导致污染物沿食物链迁移和富集;②有机物过多时,土壤易缺氧,厌氧产生甲烷、硫化组等气体和铭酸、布•机酸和隔类;③微量元素过量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④ 油分过多,隔绝轲的供应;⑤有机氯、重金属元素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⑥城市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细菌和病毒,引起土壤污染污水灌溉前污水处理措施: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排灌渠道的净化作用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机制:物理沉淀作用去除M浮物;物理沉淀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重金属;轲化还原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锹;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磷;物理沉淀作用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去除病原微生物17、温室效应的后果:增温-在过去100年内,全球评价升温0.5度;海平面上升一 100年内,海平而升高10~20厘米;降水量变化一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作物北移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作物产量增加,但质量下降)对气候带、植被分布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解决对策:①温度、湿度的变化,必然迫使我们要相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②保护森林、造林绿化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减少C02的排放量是减缓增温的重要保证。
18、我国酸雨的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酸雨形成来源与机制机制:①污染物及来源:污染物主要有S02、S03、H2S、NO、N20、HNO3、NH3、CL-、HCL等。
SOX的天然来源是来自海洋的硫酸盐烟雾、经细菌分解后的有机化合物、火山爆发以及森林火灾所释放的硫化物。
②形成机制:a.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b.在金属触媒作用下,产生氧化作用c.被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吸附和催化,形成硫酸烟雾。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与酸性氧化物的浓度及转化条件有关;与天气形势和降水有关;与土壤地带性差异有关酸雨的防治:①减少S0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一选洗高硫煤,改变民用煤的燃料结构,用其他燃料代替煤;②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19、化肥施用不当对土壤的危害: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②施肥过程中产生的F-、Cl-、N03-、N02-对土壤的污染③由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反射性污染④施用化肥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20、生物吸收污染物后降低毒性的过程:①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某些成分络合,不能参加代谢活动,毒性降低,在生物体内富集;0 污染物在酶的作用下,毒性江都或者彻底分解,毒性消失,加速生物体的吸收,增加富集量。
21、S0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抑制二磷酸核酮糖峻化酸的活性,组织对C02的固定;②使光系统H和非环式光合磷脂化受阻,影响ATP的合成,是光合作用速度降低;③S02改变细胞液的PH,并使叶绿素失去Mg2+离子而抑制光合作用;④S02进入叶肉细胞后与a-醛结合成羟基碘酸。
抑制酶的活性,组织气孔的开放,抑制C02的固定、光合磷酸化、ATP的形成和H+ C1-的跨膜运输。
22、铭破坏叶绿素的机制:铭进入叶绿体内后部部分的积累过多,直接破坏叶绿体结构和功能;间接通过拮抗作用干扰植物对Fc 和Zn 的吸收转移,阻碍营养物质向叶输送,使之度失合成叶绿素的能力;镉使叶绿酶活性增加而使叶绿素分解。
23、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