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实践性研究》开题报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中学语文课题组(立项编号 t12020062)2019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方艮平、许晨曦等同志申报的市级语文课题经铜陵市教体局评审,顺利立项。
“文言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实践性研究”课题项目的启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力图通过将批判性思维实施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试图革除文言文阅读痼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探寻一条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课题的源起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与之相关的研究与日俱增。
作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推进器,批判性思维对人这一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21世纪伊始,批判性思维开始进入我国教育研究的视野范围。
为了符合国民对语文教育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对人オ的多元化需求,高中语文课标颇为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以及“学习探究性阋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对这一思维的重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得以延续一一“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此外,课标内还多次或隐或显地提及这一思维模式。
由此观之,国家极其注重语文课程对学生个性化的塑造,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的投课范围仅限于考试大纲、而不涉及非考内容,只看重基本篇目、无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答题技巧、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发散。
于是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重等问题接踵而来,与考试成绩无关的“探究能力”更是被抛诸脑后。
其实,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能力,更是激发中学语文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
对批判性思维视若无睹的语文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过于依靠教师和课堂,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激发中学语文课堂活力的的发展,使学生过于依靠教师和课堂,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缺乏成效的关键原因之一。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很少能落到实处,更遑论在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挖掘和提高。
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难以攻克的一大难关,需要我们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符合个体自身和时代发展需求。
批判性思维,囊括质疑、分析、评判、建构等内涵,不仅是一项完整的、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与形成的重要因。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实现质的飞跃的崭新时代,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多国从上世纪起便尤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随着世界形势日益严峻,这一思维的塑造更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将经济工作的重心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重中之重。
然而,纵观当前,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发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极大限制了我国对于诸多核心技术的掌,東缚了祖发展潜力及发展空间。
打破思维定势,学会透过各个方面多维度地看待客观事是推动创新能提高的重要法门之一。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创造力不这一问题,批性思维的培养刻不容缓,并且应从学生时代抓起,将创新精培育落实到中学语文课堂之中,在反复的训练中加以强化。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判断力大幅提高、逐步形成辩证思维,是塑造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时刻。
2、实践意义: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利于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与思维间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思维能力在语言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人的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其认知参与度和难度系数由低到高。
知识、领会和运用是思维的基础,被看作低层次思考,纳入一般性思维式之中,一般性思维包括理解、分类、概括、比较等初级能力;分析、综合和价代表较高水平的思考,特别的是这一级的思维能力仍有高低之分,较强的高层次思考技能属于批判性思维的范畴,预示着更高的难度梯度。
批判性思维以一般性思维为核心基础,失去一般性思维的支持,批判性思维将难以为继,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若要成功培养认识主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必夯实其一般性思维技能。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夯实一般性思维还是发展批判性思维,无论是研究语言文字还是研习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亦是提升他们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过程。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要与其他思维模式相结合,同时也能促进其他思维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往往与逻辑思维同步进行,有利于促进逻辑思维力的发展和提高。
另一方面,辩证思维作为反映事物之间联系、事物之间矛盾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体性思维,具有综合现有资料、敏锐洞察、科学判断的功能,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推导、评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此辩证思维又是保证批判性思维理性科学的重要基石,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证思维的过程。
此外,作为思维形式中的重要构成,批判性思维在推动创造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能眼观路耳听八方,只有全面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才能理智客观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批判,更高效地创新。
所以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也将对其他思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祖国文化,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化。
唯有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因此增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悟,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发自内心地接受祖国文化瑰宝,将其内化于心是当务之急,而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恰恰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因为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多次解构并建构文本,挖掘其中的美学与哲学意义,由质疑思考到接纳文本内涵,从而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批判性思维还能够帮助认知主体去粗取精,甄别并汲取优秀的中华文化,防止糟粕文化对人类的侵蚀,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保证传承文化的精美纯粹。
3、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助于推动文言文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批判性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观察、质疑、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文言文亦不例外,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
但当前的中学生有三怕,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中学学习中难以攻克的知识模块不在少数,文言文却首当其冲,这不仅说明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相当的难度,更明显地流露出学生对文言文发自内心的不喜与排斥。
除去文言文本身与现代汉语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之外,课堂为应试而教、教法单一、枯燥无味等问题也是主导原因。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并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分析、论证和建构,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探究文本真谛、表达内心感受,以此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僵化的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在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1)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使用的一种书面化语言,通俗理解为用“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所写成的文章。
在1996年版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言文释义为用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编写而成的文章。
何为“文言”,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王力先生所言,他认为文言文主要包括两种,首先是古人用古汉语作为书写的作品,其次就是历朝历代的作家仿古的作品。
陈晓芬教授在其专著中也指出,文言文是从古代秦汉时期开始所写的文章。
这也包括后代作家模仿秦汉语言而作的文章。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文”文章”主要泛指的是以诗、文以及辞赋为主的各类文体,直至到唐朝,才将“诗“与“文”区别开来,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提出“古文”的概念,具体是以载道明道为目的的古代散文,后来逐渐发展,文言文的范围扩展到赋等多种形式。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部分,其中高中学段的文言文选文,大多都是从古至今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
《普通高中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八”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体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须“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名篇。
”且课标《附录》部分中的“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将文言文(32篇)和诗词曲(40首)区分列出,如此提法,表明高中学段的“文言文”指的是不包括诗、词、曲在内的文言文。
(2)批判性思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批判”的定义有三个方面:①对错误或反动的思想、言行进行分析、批驳,予以否定;②批评研讨;③有分析地对待批判性。
批判性,最初是从希腊词汇“Cutie”中发展出来的,既是指提出质问、弄清楚、进行分析。
而“批判性思维”这一词,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是为了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对教育中的现象甚至整个社会存在,产生质疑和反思。
“批判性思维”被译为“Critical Thinking",也是“审辩式思维”的英文翻译。
本研究在核心概念界定时,须对“批判性思维”和“审辩式思维”进行区别界定,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笔者参考维基百科:“审辩式思维是人们借助理性思考从而达到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主要表现为六项认知技能,这包括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以及自我调控,这和批判性思维认知技能是基本相同且重合的,治学求进要博览审慎,还要踏实行动。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对其作了概括“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担责任”,人们应该对真理和权威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不仅质疑对方还要质疑自己,他们不仅仅停留在理性思考的层面上,还应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应用到实际问题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