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亚史史料目录学(课件)

东南亚史史料目录学(课件)

东南亚史史料目录学·东南亚史学术动态与学术史一、东南亚史研究简介(一)中国历代正史中的外国传、地理志多有涉及东南亚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类书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各朝实录、会要、通典、地方志等,也有不少材料。

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有关东南亚的专著,如魏晋南北朝的《扶南异物志》、《扶南记》、《佛国记》,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大唐求法高僧传》,宋代的《岭外代答》、《诸蕃志》,元代的《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明代的《西洋朝贡典录》、《东西洋考》,清代的《海国闻见录》、《海国图志》等。

这些专著中有不少第一手材料,十分珍贵。

霍尔强调,要获得任何东南亚的原始资料和知识,中国的史料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解放前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发展缓慢,主要从事的是史地考证。

1927年上海暨南大学设立南洋文化事业部,出版《南洋研究》、《南洋情报》等。

1940年张礼千、许云樵、姚楠等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学会,出版《南洋学报》。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创办南洋研究所。

解放后,1956年厦门大学设立南洋研究所,1959年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设立东南亚研究所。

1978年以后,又有广州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印支研究所等的设立。

此外各相关的民间学会也纷纷成立。

有关东南亚历史和现实研究的学术刊物和各种学术著作也都纷纷出版。

(二)外国1.东南亚国家。

战后东南亚各国开始重视本国的历史,有不少著作出版,其中一些已译成中文,如《菲律宾社会与革命》(阿马多.格雷罗),《印度尼西亚史》(萨努西.巴尼),《缅甸史》(貌丁昂),《越南史略》(明铮峥),《越南古代史》(陶维英),《柬埔寨历史简编》(梁合安),《泰国与柬埔寨史》(琼赛)等。

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除了各大学中的研究机构外,还有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

其中,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是近年来颇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研究机构。

该研究所下设的东南亚文化研究部,实际上是以历史研究为主的,它负责整理口述历史,承担传记写作等。

2.英国。

传统上英国是西方国家研究东南亚史的中心,著名的研究机构有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等。

但战后其研究已比不上美国。

19世纪以降,一些曾经担任过殖民地官员的英国人纷纷著书论述东南亚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虽多为综合性研究,但基本上是历史著作,如莱佛士的《爪哇史》等。

战后的代表作是霍尔于1955年出版的《东南亚史》,他摒弃欧洲中心论和印度中心论,提出“从整体出发来解释东南亚历史”,是第一部东南亚地区通史。

霍尔还主编《东南亚历史学家》一书,总结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主张改变偏重研究缅甸、马来亚的倾向,并提倡以文物证史。

3.美国。

美国占领菲律宾,并介入东南亚事务后,开始重视东南亚史的研究。

1903--1908年间,美国出版了多卷本的《菲律宾群岛》一书,作者E.Blair与Robertson 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献档案,包括西班牙档案,因而论述翔实,是一本极为重要的著作。

二战后美国出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需要,对东南亚史研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形成几个研究中心,如康奈尔大学、密执安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其研究重点大多放在近现代。

战后美国相继出版了《法帝国主义的根基》、《缅甸近代史》、《东南亚历史发展》、《战后东南亚史》、《早期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及室利佛逝的起源》等著作。

4.日本。

日本在战前出于其“南进政策”的需要,已相当重视东南亚史研究。

战后于1955年成立亚洲经济研究所,1963年京都大学设立东南亚研究中心,1964年东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亚洲语言文化研究所,1966年全国性的日本东南历史学会成立。

亚经所出版有月刊《亚细亚经济》,京都大学东南亚中心则有期刊《东南亚研究》。

日本的研究机构各有侧重,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侧重印尼史,鹿儿岛大学、大坂外国语学院侧重缅甸史,庆应大学、九洲大学侧重侧越南史。

日本研究东南亚史的一个特点是大量利用中国史籍。

5.法国与荷兰。

法国东南亚史研究较有影响的著作有伯希和的《扶南考》,Maspero的《占婆史》,Coedes的《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等。

著名的研究机构有法国远东学院,殖民时期院址先后设在河内和西贡,1956年迁至巴黎。

荷兰早在17世纪就出版许多航海记,18--19世纪出版了一些东南亚历史著作,主要是东印度史。

荷兰保存了大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东南亚史史料(一)中文1.索引、提要、报告、词典。

《东南亚研究论文索引,1980年—1989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资料室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东南亚研究论文索引,1990年—1995年》(同上,1999年);《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论文索引,1996—2000年》(徐斌、张长虹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论文索引,2001—2005》(徐斌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东南亚古代史中文文献提要》(顾海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东南亚报告,2003—2004》(王士录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东南亚报告,2004—2005》(王士录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东南亚历史词典》(姚楠主编,周南京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2.资料汇编、名词汇释、古籍校释与点校。

《中国古籍中有关菲律宾资料汇编》(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籍中有关柬埔寨资料汇编》(陈显泗等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古籍中有关老挝资料汇编》(景振国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华书局,2002年)。

《古代南海地名汇释》(陈佳荣等编著,中华书局,1986年)。

《诸蕃志校释》([宋]赵汝适原著,杨博文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东西洋考》([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

3.志书、实录。

《大南一统志》(阮朝国史馆编撰,1882年初修,1906年重修)。

《蓝山实录》(后黎朝永治年间[1676-1680]订正本);《大南实录》(阮朝国史馆张登桂等编纂,1841-1847)。

(二)外文1.百科全书、史料汇编。

《印度尼西亚百科全书》(①Ensiklopedia Indonesia, 1957; ②Ensiklopedi Indonesia, 1980-1984);《泰国大百科全书》(Saranukrom Thai Chabap Racha Banthittayasathan, 1955-1986)。

《菲律宾群岛》(The Philippine Islands, 1903-1909)。

2.地图集、碑铭集。

《东南亚地图集》(Atlas of South-East Asia, 1964)。

《柬埔寨碑铭集》(Inscription du Cambodge, 1937-1966)。

3.档案、实录。

《荷属东印度布告汇编》(Nederlandsch-Indische Vrijzinnigo Bond,1602-1811);《大南实录》(越文版,越南史学院译注,1962)。

4.年度手册。

《2004年东南亚手册》(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04);《2005年东南亚手册》(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05)。

三、东南亚史学术著作1.《剑桥东南亚史》上、下卷([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上卷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西方20世纪东南亚研究的历程,对不同时期的东南亚研究著作进行了极有学术价值的全面考察。

第二至第五章(从原始社会到1500年)主要论述了东南亚史前史和早期国家。

第六到第十章(1500—1800年)着重分析了外部世界对东南亚各方面的深刻影响和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经济变化、社会变迁和宗教问题,进而阐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南亚内外压力下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下卷分两个部分,重点是围绕19、20世纪东南亚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展开阐述。

第一部分(1800—1940年代)论述了殖民政权的建立和西方列强的政策,探讨了东南亚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析了东南亚在殖民统治和国际商业影响下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和复杂化,并对东南亚宗教和大众文化与反殖运动的关系作了阐述。

第二部分(1940年代—1990年代初)在论述殖民帝国的终结和东南亚独立国家形成后,深入分析了在当地历史传统、战后全球格局和意识形态影响下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和社会变迁,理清了当代东南亚的宗教变化,探讨了战后东南亚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

与以前的东南亚通史著作相比,本书在规模上是空前的,在结构和内容上令人耳目一新,并代表了当代西方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最新水平和成就。

2.《东南亚史》上、下册([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本书英文版于1955年出版后,受到各国历史学者的重视,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中文版根据英国麦克米伦公司1968年第三版译出。

上册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16世纪初叶以前的时代,包括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从东南亚的居民、东南亚的原始历史讲到欧洲人的到来。

第二部分为欧洲人扩张初期的东南亚,包括第十三章至第二十六章,内容既有西方殖民者的征服活动,也有东南亚封建国家晚期的历史进程。

下册也分为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为欧洲列强扩张领土时期,包括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九章,讲述除暹罗之外的东南亚各地殖民化的完成,以及暹罗的内部改革与对外关系。

第四部分为民族主义对欧洲统治的挑战,包括第四十章至第五十章,内容为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东南亚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东南亚各国最终走向独立。

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批判了以往东南亚历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和“印度中心论”,并将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论述,是一本高水平的东南亚地区通史著作。

3.《东南亚历史发展》上、下册([美]约翰·F·卡迪著,姚楠、马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上册包括第一编《环境》;第二编《古代帝国》;第三编《向近代过渡》;第四编《欧洲人在商业上的控制》。

下册包括第五编《加强经济发展》;第六编《政治改革与民族主义复活》。

总共二十六章。

本书的特色主要有:一、对古代史只作简略介绍,随即详细论述西方势力东侵后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发展;二、它虽按年代记叙,但不是王朝史而着重研究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注意本地区各国之间以及本地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