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目录梭罗生平 (2)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何怀宏) (4)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曹勇军) (6)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余杰) (9)名言摘录 (13)素材运用实例 (14)梭罗生平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
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
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
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
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
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
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
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
“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
在这时候他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因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所以他的处境只有更艰难。
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
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
他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是职业而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大志,他的目标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
如果他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仰协调。
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
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
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
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
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
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
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
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于测量有一种天然的技巧,由于他的数学知识,并且他有一种习惯,总想深知他认为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广,山的高度,与他最爱的几个峰顶的天际的距离——再加上他对于康科德附近地域知道得非常详细,所以他渐渐地成了个土地测量员。
对于他,这职业有一个优点:它不断地将他领到新的幽僻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研究自然界。
他在这工作中的技巧与计算的精确,很快地赢得人们的赞许,他从来不愁找不到事做。
他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关于土地测量的那些难题;但是他每天被较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他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
他质问每一种风俗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理想的基础上。
他是一个极端的新教徒,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
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他宁愿做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为他自己着想,这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他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
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
梭罗是个执著的自然主义者。
这并非就艺术创作的美学意义而言,而是指他崇尚自然,欣赏野性,厌弃虚假文明,追求返璞pú归真的生存方式。
他自称:“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
”他自认为从没有感到寂寞与孤独,“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而他“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
梭罗说,“一个在思想着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单独的,让他爱在哪就在哪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
”而且梭罗已经发现,“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
于是他以一颗骄傲的心,愿意独享这所谓的寂寞。
“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快乐。
”梭罗并不是性情上的隐士,他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他也常去镇上的酒吧,也拿豆子去换米,也去修靴子,也去打听家人的消息。
有时回木屋很晚,他就带了一袋麦子或印第安人吃的东西,在月亮下朝自己的港湾行进。
梭罗不喜欢张家长李家短,他对人们津津乐道于此深恶痛绝。
政府支持蓄奴制,他就反对政府……总之,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瓦尔登湖因梭罗而闻名。
但瓦尔登湖不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它坐落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
自从它被世人知晓,许多年来便常有世界各国的读者前去造访。
因为有了梭罗,瓦尔登湖才与现代文明有了深刻的血脉交融。
作为梭罗一个独立精神的物质载体,一种人文自然的诗性象征,瓦尔登湖还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汩汩流淌,原因在于如同许多划时代的作家一样,梭罗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
如此,他的瓦尔登湖又怎能不拥有永恒的知音?读梭罗不一定要回到瓦尔登湖。
那只是一个绿色之梦。
梭罗说过:“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她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取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他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其实要模仿梭罗又谈何容易。
这种貌似原始的生存方式形式,体现的却是他对更为文明的一种人文境界的追求。
透过他那咄咄逼人且学识渊博的雄辩,可以感受到梭罗的哲学指向和人格魅力。
他对那些带着自己全部家产的大包裹、追逐物质享受的移民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同情,他不会那样做,“也不花什么钱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
”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感,却忽略了更根本的精神家园的问题。
比如穿衣,“一般人心里,为了穿衣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良心,从不在乎。
”甚至,“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他的思想在寂寞中升腾,发散,他自说自语的关于历史、自然、植物、农耕、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奏出的高妙之音堪称世纪的绝响。
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文/何怀宏《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8月9日。
梭罗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一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1854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
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二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
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
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