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复习学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含解析

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复习学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含解析

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标展示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综合思维:联系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人地协调观:通过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4页[基础梳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黄土高原位置图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特别提示】1.黄土高原与沟壑地貌成因不同。

黄土高原的成因:沙漠外围的黄土堆积,属风力沉积作用;沟壑地貌的成因:水土流失使其千沟万壑,属流水侵蚀作用。

2.水土流失的危害(1)概述: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带黄土质地特殊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1.治理策略(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农林牧综合发展(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复垦工作(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①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②目的⎩⎪⎨⎪⎧改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A 固沟、B 护坡、C 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

③目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

(3)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特别提示】2.黄土塬、黄土峁和黄土梁的区别:黄土高原形成初期,地面平坦沟壑少,地形类型称为黄土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成许多沟壑,地面破碎,长条状的地形称为黄土梁;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峁。

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破坏的过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5页考点一水土流失【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多以区域图文材料、统计图等为载体,通过某区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结合区域背景抓住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1(高考经典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规范审答]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河流带来的泥沙多,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有两条河流流经戊地,河流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河流流经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坡度大;流域内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我的答案: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地表径流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粗放管理。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4.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命题角度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1 2 53.0 无明显洪峰2 4 80.3 无明显洪峰3 5 100.1 无明显洪峰4 2 73.2 无明显洪峰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1.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错。

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对。

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错。

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错。

第2题,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两天,并不长,①错。

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

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

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选B。

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错。

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会将植被覆盖坡面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故选D。

答案:1.B 2.B 3.D〉〉命题角度二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对策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据此完成4~5题。

4.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B.哈巴格希大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5.有关东胜矿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C.在泊尔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解析:第4题,泊尔江海子镇位于沙地的边缘,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铜川镇和哈巴格希大部位于东胜矿区东部,降水较多,兼有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B项正确;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

第5题,水土流失治理中,缓坡可修梯田;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B项正确;荒漠化地区应先恢复自然植被。

答案:4.B 5.B6.(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

“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