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3
3.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监测内容
包括监测各类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整地措施)的规模、规格和措施质量、治理进度等内容。
(1)工程措施:包括梯田的面积、规格,谷坊的规格、处数,水源工程的处数,引水排水工程的规格与规模,以及各项措施的工程量,见附表6。
(2)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种草的品种、面积等情况。
(3)监测频次:每年年底完工后或次年年初调查监测一次。
3
地面坡度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分级确定和侵蚀量的计算中,地面坡度的测量较为重要。地面坡度按照5-8°、8-15°、15-25°、25-35°、>35°进行分级。
(1)测量方法:一种是利用1:10000地形图上的坡度尺直接量测;另一种方法是用地质罗盘实地量测。
如果没有地面观测设施可利用,采取实地调查,经合理分析估测出项目区的蓄水保土基础效益。
(3)监测频次:每年分析计算一次。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一般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
(1)监测内容;包括治理后粮食、林果、禽畜饲养、木材等产品增产量;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和总收入增加值。
(1)监测内容:调查分析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基本农田、护村护地坝、作业路、水源工程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类别、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力等情况。
(2)监测方法与频次:在项目治理期间和竣工后实施典型调查(每年一次),选择2-3个村,每个村选择4-6农户,跟踪监测项目区社会效益发挥情况。调查表见附表7。
降水(雨)量统计表
表3-1
全年降水量
mm
汛期降雨量(6-9月)
mm
产流降雨起止时间
产流降雨量
mm
降雨历时
min
平均雨强
mm/h
最大10分钟降雨量
mm
最大30分钟降雨量
mm
(2)方法:设置雨量站(自记雨量计)观测或使用项目区气象、水文部门的观测资料。
(3)频次:每年年底收集、整理项目区有关降雨资料。
3
在林草植被覆盖率计算中,常把覆盖度大于0.60的林草地面积占统计治理区总面积的比率,作为植被覆盖率(不计作物)。在教详细的统计中,幼林和疏林(覆盖度小于0.60)地,常加以说明或按理论方法折算得出面积;对成片、带状的林木(孤立木不计),若难以量算面积,可用3750-4500株折算1公顷林地面积的方法算出林地总面积,再求植被覆盖率。
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
1.增产粮食果品饲草枝条木材
2.上述增产各类产品相应增加经济收入
3.增加的收入超过投入的资金(产投比)
4.投入的资金可以定期收回(回收年限)
间接经济效益
1.各类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2.种基本农田比种坡耕地节约土地和劳工
3.人工种草养畜比天然牧场节约土地
社会效益
减轻自然灾害
1.保护土地不遭沟蚀破坏与石化、沙化
强度
30-45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30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坡耕地
轻度
中度
(3)监测频次:每年统计计算一次水土流失强度和流失量。
3.2.
水土流失灾害包括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1)监测内容:灾害的类别、次数、规模;损坏的土地面积和灾害损失等。
(2)监测方法:采取调查监测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勘查。
(3)监测频次:根据灾害的发生而确定。
(2)工程区内地面坡度的变化也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结果,除基底值调查监测阶段外,每年度量测一次,测定范围是实施治理的小班。
3
(1)监测内容: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
(2)监测方法:以治理小班为基本单位,结合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监测结果确定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分级标准见表3-2;汇总各侵蚀强度小班面积,得出水土流失总面积和强度分级面积。汇总各侵蚀强度小班面积,得出水土流失总面积和强度分级面积。
3
水土保持效益是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能够取得的利益或收益,包括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效益是通过前面的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的,有些效益,如经济效益还需要进行实测和调查监测。
3
蓄水保土效益是指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减少土壤侵蚀和拦蓄径流、泥沙情况。
(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坡面、沟道治理工程措施拦挡泥沙、减少土壤侵蚀量;以及减少地表的径流量。
(3)监测频次:每年7-9月份调查监测一次项目区植被情况。
3
(1)监测内容:工程区内农、林、牧、副等各业用地类型的面积及变动情况。
(2)监测方法:水土流失治理是土地利用改变的主要途径。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制度的项目,通过工程监理的资料确定治理面积,对照小流域基底值的土地利用标,从而反映土地利用变化。从工程监理资料中收集整理有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土地利用情况。没有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制度的项目,通过收集项目治理资料和调查监测完成。
(4)社会经济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见附表4)。
(5)水土流失状况:包括面积、强度,分布情况(见附表5)。
(6)项目治理初步设计情况:包括项目设计单位、规划治理面积、治理年限、投资来源与数额;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有关设计变更。
3
小流域基底值情况通过参考项目文件资料,加以核实并进一步调查监测补充。
6.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
生态效益
水圈生态效益
1.减少洪水流量
2.增加常水流量
土圈生态效益
1.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2.提高土壤肥力
气圈生态效益
1.改善贴地层的温度、湿度
2.改善贴地层的风力
生物圈生态效益
1.提高地面林草被覆程度
2.促进野生动物繁殖
4
4
4
主要包括降雨数据、简易径流小区和标桩观测数据等三大类。
1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
2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
监测频次:在开始实施监测时,开展调查监测一次。
3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的监测与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密不可分。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降雨量、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坡度等。
3
(1)观测内容:降雨时间、历时、降雨强度(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降雨总量。降雨量表见表3-1。
3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
3
(1)小流域特征值:小流域名称,流域长度、宽度与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1)。
(2)水文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平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等(见附表2)。
(3)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见附表3)。
保土:减轻土壤侵蚀(面蚀)
1.改变微地形减轻面蚀
2.增加地面植被减轻面蚀
3.改良土壤性质减轻面蚀
保土:减轻土壤侵蚀(沟蚀)
1.制止沟头前进减轻沟蚀
2.制止沟底下切减轻沟蚀
3.制止沟岸扩张减轻沟蚀
保土:拦蓄坡沟泥沙
1.坡面小型蓄水工程拦蓄泥沙
2."四旁"小型蓄水工程拦蓄泥沙
3.沟底谷坊坝库工程拦蓄泥沙
(2)监测方法:每年年底或次年的年初,实施经济效益调查。经济效益数据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典型调查,在项目区内选择4-6农户,调查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调查表见附表7;二是收集县乡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掌握项目区总体的经济效益,见附表8、9。
3
社会效益涵盖面广、指标多样,包括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社会进步等。
(2)监测方法:测定植被盖度多用测针法,或目估法。测针法,首先选择出一块正方形样地,将样地边长10等份或更多,这样得到100块(或更多)更小的样方,将测针插入每个小样方中,若有覆盖为1,无覆盖为0,累计这些书出一总样方数,得出该样地盖度,再求平均盖度。较简易的目估法原理是目测林草地中无覆盖部分的面积,然后反求林草植被盖度。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报告。
3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以上各类水土保持效益可参考表3-2。
水土保持监测效益评价分类表
表3-2
效益分类
监测内容
具体内容
基础效益
保水:增加土壤入渗
1.改变微地形增加土壤入渗
2.增加地面植被增加土壤入渗
3.改良土壤性质增加土壤入渗
保水:拦蓄地表径流
1.坡面小型蓄水工程拦蓄地表径流
2.“四旁”小型蓄水工程拦蓄地表径流
3.沟底谷坊坝库工程拦蓄地表径流
(2)分析方法:利用简易径流观测小区和标桩设施观测的地表产流产沙数据,通过对比分析采取治理措施相对未采取措施的蓄水保土量。计算方法如下:
Iw=w2-w1
Is=s2-s1
式中:Iw——实施某治理措施后的蓄水量;
w2、w1——实施治理措施后、前的产流平均数量。
Is——实施某治理措施后的保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