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古诗复习

七年级上册古诗复习


之:到、往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 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 四杰之首。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真 挚感情,又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 豁达心胸。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请简析。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次实写,交代了巴 山环境,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第二次虚写,写想象 中重逢的画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 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
借月抒怀,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
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对比。 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精神?
“欲为”、“肯将”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一份忠心,诗人在 年老又被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无怨无悔、甘 愿奉献的精神。
3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一语双关。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马不 前”其实是人不前,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 治气候恶劣。 借景抒情,“横”、“拥”两字生动形象 地描绘了自己被贬途中大雪挡路、马难前行 的艰苦情景,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 悲,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前途渺茫的愁苦之 情。
人的思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和对 友人的关切之情。
本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 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 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豪迈气概。
1、本诗歌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 天耸立的诗句是
__岱__宗__夫__如__何__,__齐__鲁___青__未__了____________
5、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为何只写 冲天而上的鹤?
刘禹锡借冲天而上的鹤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在 逆境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6、诗人借鹤表达出对秋的不同态度,请你写 出本诗中鹤的形象和对人生态度的理解。
①鹤的形象:在秋日的晴空里,一只鹤冲破云 层,凌空直上。 ②人生态度:体现了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
4、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 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哀啼"象征离别之痛, 描绘了一幅柳絮飘飞,杜鹃哀啼的景象,渲染了 暮春时节凄凉哀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愁苦的心 情。
2、简析“过五溪”的表达效果。
“过五溪”说明被贬之远,路途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 被贬的同情。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运西用拟”人。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托明月带去对友
3、本诗的主旨,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考题
1、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笼”字。
笼,即笼罩,将烟、水、月、沙四景物融在一起, 准确地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渲染出凄 冷、迷蒙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谁?
2、运用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神奇秀丽、高大
雄伟的是__造__化___钟__神__秀__,__阴__阳__割__昏__晓____
3、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是
_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小______________ 4、全诗歌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字展开,赞美 了泰山的_高__大__雄__伟__的气势和_神__奇__秀__丽__的 景色。
表达了诗人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思念的情感波涛汹涌。
3、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拟人的修辞。“争”、“啄”二字准确描绘了 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运用拟人的修辞,虚实结合。“钟”字将大 自然人格化,写出大自然偏爱泰山;“割” 字将山南山北的天色分为一明一暗。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 伟。 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1、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辅 ”和“望”。
“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 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起来,表达了 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为下文分别时乐观积极的态度 作铺垫。
2、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偶、夸张。 这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蕴含了深刻哲理:真挚的友谊可 以跨越时空,缩短距离。 这两句一改送别诗的悲伤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成为 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名句。
1、本诗中气势宏伟,为下文抒情奠定感情基 调的是___城__阙__辅__三_秦_,__风_烟_望__五_津________。
2、诗中常常用来安慰友人,道出千百年来人 们心声的是__海__内__存_知__己__,__天__涯_若__比__邻____。
3、诗中体现诗人与友人友谊深厚的句子是
____海__内__存__知__己__,__天__涯__若__比__邻______。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字牧之。
名句默写
1、本诗中写秦淮河特有夜景的是
__烟_笼__寒__水__月__笼_沙__,__夜__泊__秦_淮__近___酒_家____。
2、本诗中抨击统治者荒淫误国、不理朝政的
是__商_女__不__知_亡__国_恨__,__隔__江_犹__唱__后_庭__花___。
5、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运用拟人的修辞,虚实结合,“钟”字将大自 然人格化,写出大自然偏爱泰山;“割”字将 山南山北的天色分为一明一暗, 这两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 大雄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6、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 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
度。
1、诗中哪个词最能形容飞来峰和千寻塔的高 ?
见日升
2、浮云指什么?
眼前的困难、挫折。
3、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这两句蕴含了一个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表 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4、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复习
古诗复习——赏析字词
1、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笼”。 笼,即笼罩。 笼字将烟、水、月、沙四景物融在一起,描绘 了一幅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 渲染出凄冷、迷蒙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 基调。 “2、涨赏”即析涨“满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
涨字既写出了水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写出了诗人 的愁思深重。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蕴含了一个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顶峰的愿望,以及不畏 艰险,勇于攀登的豪迈气概。
主题
本诗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 景,抒发了诗人思念妻子,盼望重逢
3、无为_不_要__,_无_须_,表达了___诗__人_乐_观__旷_达_的__情_感__
4、送别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被贬
名句默写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考题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 “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运用哪种 表现手法?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考题
5、描绘“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画面。
夕阳的余晖斜映在水面上,清水悠悠而逝,人不见,景依旧。
6、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一句借景抒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夕阳人格化,生动 形象的写出女子的相思之苦,表达了女子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抒
发了诗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人生态
醉生梦死的封建统治者。
3、赏析“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
“犹”字形象地写出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 为重,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 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 虑。
4、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表面写歌女不知亡国,实际抨击封建统 治者不顾国难,只顾自己享乐,表达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感。
的强烈愿望。
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
“涨”字既写出了水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写出了诗 人的愁思深重,表达了诗人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思念的 情感波涛汹涌。
2、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
“秋”字运用环境描写,点明季节,渲染了凄凉 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由 当前_离_别__愁_苦_____激发对未来相聚欢乐的憧憬 ____________漂_泊__异_乡_,_,盼望抒归发期了的感诗伤人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 洲。
《梦江南》词牌名。 温庭筠,字飞卿,唐代词人。 “花间词派”鼻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