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一、填空题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 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 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10. 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 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13..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4.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二、名词解释(5*4)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包括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6.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7.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8.城市设计的成果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三、简答题1. 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2.城市设计原则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3. 城市设计的内容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4. 城市设计元素1、土地使用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3、开放空间4、使用活动组织5、交通与停车6、保护与改造7、步行街(区)8、标志与标牌5. 城市设计特征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3、有时间-空间概念4、有鲜明的地方感5、政策性较强6.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相似和谐。

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

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

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

(如采用柱廊、绿化等)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7. 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重要性: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

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

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

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1.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

2.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3.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4.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10、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城市规划: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城市设计: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建筑设计: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11.城市设计过程(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12.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1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1、舒适性原则2、城市审美原则3、生态环境原则4、因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14.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①前导空间。

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

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②演进空间。

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

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

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

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

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

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15. 步行商业街的分类①完全步行街。

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

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

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

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16、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①多功能性。

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②多空间型。

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17、步行商业街的形式(10分)①街道式一般街道式。

只在两端出入口处加以处理,以禁止或限制车辆出入。

两端封闭式。

进出街道的视线,用商店立面等封闭,在入口处布置咖啡店、花店、小旅店等,以使商业街两端都有活跃气氛。

Z形或折线形式。

设两个主要出入口,有步行者专用休息绿化地。

Z形或折线形的目的是使视线在两端封闭。

船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③平行商业街。

适用于规模大的中心地区,在每条街的尽端都常有广场相连。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

适用于规模更大的中心地区,其中有多条商业街、巷纵横交错,使之无明显的街道形式。

此外,还有地下商业街、室内步行街等。

18.街道空间设计要点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

3、考虑街道对景。

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城市街道与街巷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出入口处等是设计的重点。

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与趣味性7、注意视域的开放。

19.街口建筑布置形式(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20.城市广场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20.城市广场的分类1、集会广场。

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

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

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

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

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

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

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