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
你们读过词吗?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生:《长相思》!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生:是!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
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
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
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
兴:在这读第四声。
表示兴致、兴趣。
什么时候读第一声?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
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生:没有问题!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
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
”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
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
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
板:“读胖”。
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生:长!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生:三十三!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
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
板:读瘦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生: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
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师板书:醉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的脑中仿佛出现了溪边的亭子里有很多人,她们在看落日。
师: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生:溪边的亭子玲珑别致,词人穿着古装,很美,在看风景。
师:噢,穿着古装的词人都成了画中一景了。
生:太阳倒映在湖里,仿佛有两个太阳。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半江瑟瑟半江红师:虽然不一定是江边,但意境应该是差不多的。
生:太阳很大,像一个红红的大圆盘,几只归巢的鸟儿从上面飞过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
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们看啊!(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
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生:好朋友。
生:知己。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师: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生:藕花深处,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
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
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听到了鸥鹭的声声鸣叫。
师:响不响?生:响!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生:“惊起”的“惊”。
因为是惊起,一下子飞起来的,所以声音特别响。
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
词语中还有声响呢!生:我听到水花溅起来的声音。
生:我听李清照和她朋友的笑声。
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生:争渡。
师: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
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生:有的说往这边划,有的说往那边划。
师: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我看到了一群群鸥鹭飞向天空。
师:慢慢地飞向天空吗?生:不是,是很快的。
因为是“惊起”。
师:多不多?生:多。
师: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生:一滩。
师:一河滩的鸥鹭一下子哗啦啦的飞上天了。
你读一读那场面。
生:惊起一滩鸥鹭。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
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生:壮观!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生:惊喜师:为什么那么惊喜?生:因为白鹭飞起来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噢,他们找到岸了,所以惊喜。
生:因为这是他们没想到的。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
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
(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生:不能。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生:忘不了。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
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生:醇酒。
生:快乐的酒。
师:乐酒、甜酒。
生:美酒。
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一、初悟苦酒意象。
师: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盛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师:这首词哪句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
生:“三杯两盏淡酒”——写到了酒。
师:是啊,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生:闷酒。
生:她喝的是苦酒。
生:她喝的是孤独的酒。
生:愁酒。
(板书:苦酒)。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
二、探询凄苦原因。
师: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师:知道原因了吗?生:丈夫去世了,国家也灭亡了。
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的李清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三、点悟酒中苦味。
师:因为苦所以借酒排遣,试图一醉解千愁,但排遣得了吗?生:排解不了。
师:从哪儿知道?(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
师:所以痛苦的心情只能用一连串叠词来传递。
读第一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她在寻找什么?生: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